《听听那冷雨》(1课时)课前预习:2.读课文三遍,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具体有:舔舐氤氲滂沱鞭挞啁啾苔藓仓颉咬啮椽(会读会写)3.积累文中的叠词不少于10个4.就自己读懂的文字写感悟,不少于两处。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教学目标:通过品读语句把握文章情感,探究写作技巧评价任务:1能正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够选取所积累的叠词写一两句话,程度较好的同学可写一段话。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来听一段雨声,说说你听完的感受。学生的答案一定五花八门。为什么本文的作者听雨的感受是“冷”呢?明确:表面含义:此时春寒料峭,这是季节给人的外在真实感受。所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哪些语言能表达作者凄冷的心境?自主学习一:读课文疏通字词及文意要求:1、初读课文,将文中标画的重要字词(音、形、意)落实到本子上。2、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在文中画出来,并简单说明理由。例如:写景的句子:抒情的句子:统领全文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3、展示预习的字词及语句。自主学习二:赏语句品情感1、通过对文本的预习研读,你认为作者在聆听夜雨中,有哪些语句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生展示语句:(1)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2)他的思路也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3)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归纳总结: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思乡的离愁。2、除了这些语句,作者在文中还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哪些内容?生:作者在聆听夜雨时,写了在听雨过程中感受到的音乐感。具体表现:(1)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2)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3)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及近,轻轻重重轻轻。(4)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师:通过这些语句,你们从中看出了什么?(插入写作背景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生:自由交谈师总结: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本问比较难,学生很难归纳总结出来,需要教师总结)自主学习三品情感悟写法作者在文中对故乡、音乐以及两者融洽的缠绵的乡愁形象的再现出来,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的?学生结合文中语句相互交流讨论。明确:1.丰美的叠词(数量大,形式美)2.美妙的修辞(大量的比喻拟人)3.借景抒情(通过听雨抒思想情感4.奇丽的句式(长短句交替使用,作者的思乡情感难以中断)5.明晰的线索(听听那冷雨贯穿全文)师小结:“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风雨中”,雨水汇聚了诗人的泪水,雨声在倾诉诗人的哀怨!诗人余光中以其对雨的独特感受,化雨成泪,在绵绵的季雨中,抒发了悠悠的乡愁,更表达了对祖国难以割舍的文化恋慕。此刻,我们才真正领略到了他是“用整个生命和修养”在听雨。那雨声,不仅打在地上,物上,更是打在读者的心上。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美文,更是一篇长文,一篇难文,本着长文短教,难文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