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7日“校级公开课”《梨园金曲》教案海安镇隆政初中梅馨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一、了解并掌握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二、通过欣赏,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表演方式;三、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做等表现手段;过程与方法:通过鼓励学生学念、学做、学唱,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教学重点:演唱《山野的风》教学难点:黄梅戏的音乐体验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课前播放《唱脸谱》视频导入新课师:刚刚我们听到的歌曲叫什么名字?(唱脸谱)它的旋律具有哪一个剧种的唱腔风格呢?(京剧)——对,是京剧,同学们知道京剧起源于什么地方吗?(安徽)——安徽,那么除京剧外,四大著名剧种中,还有一个剧种它虽不是起源于安徽,但却成长、发展于安徽。——你们听(师唱《夫妻双双把家还》二句)(黄梅戏)——对,是黄梅戏,看来大家对黄梅戏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今天,我们将更进一步深入地了解黄梅戏,走进“黄梅戏”。新课教学一、黄梅戏剧种简介文字介绍黄梅戏,并欣赏代表性剧目视频(黄梅戏是安徽省地方戏曲,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一带的原采茶调,现流传于安徽、江西、江苏、湖北、福建等省。公元1786年,黄梅县一带发生水灾,不少灾民以卖唱为生,他们经常到光济、九江等地卖唱,令当地居民学会了黄梅采茶调。后黄梅采茶调与民间舞蹈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包含歌舞和故事的小戏。早期的黄梅戏,以“两小戏”、“三小戏”和独角戏为主。后来吸收了曲艺的唱本,并受到戏曲青阳腔和徽调的影响,产生了现在所说的黄梅戏。黄梅戏的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1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依子呀子哟”之类。平词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夫妻观灯》等。)(过渡语:下面,我请大家欣赏一段黄梅戏,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以下的问题。)二、黄梅戏视频欣赏1、欣赏与分析(1)剧中人物运用了什么演唱形式?(对唱、轮唱)(2)所播唱段中运用了哪几种戏曲表现手段?(唱、念、做)(3)你能听出该剧种运用了哪些乐器伴奏吗?(高胡、月琴、竹笛、堂鼓、响板等)(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就是所谓的“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期间,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表现力。2、欣赏《天仙配》选段——《满工》视频,学生回答问题。(说到黄梅戏的流行与发展,我们不得不感谢一个人——严凤英。她的事迹后来被拍成同名电视连续剧,剧中有首好听的主题歌《山野的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三、学唱戏歌《山野的风》1、介绍严凤英(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她本名黛峰,艺名凤英,祖籍安徽桐城罗家岭。1930年4月13日生于安庆,3岁时回到原籍桐城罗家岭,幼时因喜唱山歌和黄梅调,触犯族规,被迫离家。她12岁拜严云高学唱黄梅戏,为族人、家庭所不容,后离家出走正式搭班,改艺名为凤英。1946年在群乐剧场演出,以《小辞店》、《游春》轰动安庆,因此盛名招致灾祸。严凤英离安庆去南京,脱离黄梅戏。之后,又得著名老艺人丁永泉指点,辗转演出于贵池、青阳农村和安庆、皖南等地区。1947年曾随胡金涛、刘凤云学唱京戏。1949年后又拜北昆名演员白云生为师,不断汲取兄弟剧种之长,以丰富自己的表演技艺。1951年重返安庆。1953年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员一等奖。1960年,严凤英加入中国共产党。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她曾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文革中,她被指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资修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1968年4月8日夜自杀身亡。1978年5月23日,安徽省委为严凤英平反昭雪,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2、歌曲介绍(《山野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