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于教”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年级一课型精读任课教师王海霞单元名称第四单元:家人课题名称《夜色》课时一课时寓德于教对接段点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点寓德于教对接点:学写生字中爱上汉字;朗朗读书声中体验声音与文本相契合的美好,品析词句中懂得“克服胆小,做勇敢的人,收获美好”的道理。语言建构与运用:读通读好长句子,结合文本和生活中的积累表达见解思维发展与提升:遐想补白“省略号”,读懂词语、句子文化传承与理解:走进儿童诗歌,融入富有创造力的对话空间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儿童诗的意境,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童诗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材分析《夜色》是一首叙事性的儿童诗。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以第一人称写出“我”原本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战胜了对黑夜的恐惧,从而学会欣赏夜色。诗歌告诉我们,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诗歌共有两小节,前后对比着写出“我”对夜色由害怕到接受的心理变化。第一小节用具体事例描述“我”的怕黑,两个实力都用了“一……就……”的句式,贴近学生生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第二节讲“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发现夜色的美好,诗歌生动、活泼地写出孩子眼中的夜色: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小鸟在月光下睡觉……本单元句子学习的重点是“读好长句子”,虽然没有在课后出现这一要求,但第1、2节中都出现了较长的句子,需要进行指导和练习,能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懂长句子的意思。这首儿童诗还有一个语言现象,就是在每小节的最后都用上了省略号。这个省略号,不仅使诗歌语言显得凝练,而且还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学情分析经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及阅读能力。另外,由于本班日常进行阅读打卡,学生的语感相对较好,在读通长句子方面难度较小。此外,“害怕黑夜”这一主题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共识,在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通过生活实际的代入深入理解诗意,进而体会诗中所要传达的道理。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笑、再”2个字。2•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的停顿。3运用对比的方法读懂诗歌的意思,借助关键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初步懂得“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的道理。教学重难点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懂诗歌的意思。教学资源夜色图片、儿童歌曲《小星星》、视频《我是勇敢小娃娃》、生字的动态书写等借助图画、音乐和直观的视频,与学生心理产生共鸣,以此提升学生认知和感受的维度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及对接点学生活动教师导学欣赏视频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感受夜色的神秘与美丽。(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晚迷人的景色。(2)导问: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夜晚。(3)教师追问:在这样漆黑的夜晚,你们害怕吗?(4)学生依据平时的生活体验,谈一谈对夜晚的感受。预设①:我特别害怕夜晚,因为夜晚非常黑,看不清任何物体,只能看到一团黑影。预设②:我不害怕夜晚,反而非常喜欢夜晚美丽的景色。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过渡:美丽的夜晚让人陶醉,迷人的景色让人充满遐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夜色》,看一看课文里的小朋友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二、初读诗歌,认读生词1•自由朗读诗歌。(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诗歌。(3)小组内比赛读课文,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字音。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字音。对接点:根据学生年级心理特征,以比赛和纠正的方式调动孩子们积极的竞争意识。4)指名分别朗读两小节,把句子读通顺。一、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走进夜晚,感受夜色的神秘与美好,说出自己对夜晚的感受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神秘与兴趣学习。对接点:依托生活视频资源和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共鸣。二、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诗歌大意的同时认读生字。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读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