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期No.32011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n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总第152期SumNo.152[收稿日期]2011-01-13[作者简介]邵璐,女,四川崇州人,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副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博士,现于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研究。[基金项目]香港理工大学项目“NarratingtheMetamorphicModernChinesePeasant:AStudyofMoYan's‘DreamofRedChamberA-ward’Winner《生死疲劳》(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andItsEnglishTranslation”(批准号:G-YX2S)。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邵璐(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翻译社会学研究方法是翻译学文化转向后的新发展。从布迪厄翻译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译者带着惯习和各种资本,在权力场中争斗,从而形成翻译场域。每个译者都带有翻译筹码,即拥有文化资本,以自身的惯习在翻译场域中,从事翻译实践;经过一段时期,在某一时间点上,一群译者就会形成翻译规范,各个译者带着各自的惯习和资本,继续在翻译场域中进行权力斗争,随后翻译规范被打破,周而复始,不断呈螺旋状上升。[关键词]翻译社会学;场域理论;惯习;场域;资本[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72(2011)03-0124-07一、引言近年来从社会学视角来描写翻译成了西方译学界的焦点话题,然而,在中国翻译界似乎影响不大。国际权威译学杂志TheTranslator以“布迪厄与口笔译社会学”(BourdieuandtheSo-ciology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Volume11,Number2,2005)为题特开专刊,将布迪厄场域(field)、惯习(habitus)、资本(capital)等核心概念用来分析口笔译活动的社会文化本质,将它们置于社会结构和体制中,分析这些活动的文化、历史、政治特色。重要的国际语言学、翻译学出版公司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连续三年推出SocioculturalAspectsofTranslatingandInterpreting(2006)、ConstructingaSociologyofTranslation(2007)、InTranslation-Reflections,Refractions,Transformations(2007)、Beyond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2008)四本论文集,系统地从众多方面讨论翻译社会学这一跨学科的核心问题,利用社会学中最具代表性人物的观点,如布迪厄(PierreBourdieu)、拉图尔(BrunoLatour)、拉尔(Ber-nardLahire)、吉登斯(AnthonyGiddens)、卢曼(NiklasLuhmann)等人的论点建立起翻译社会学的理论框架。本文拟从翻译社会学角度,对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厘清,将之用于翻译描述中,以从社会、文化的更广阔的角度对翻译本体展开探讨。二、布迪厄场域理论核心概念布迪厄[1]101提出了分析模式简要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将此公式第33卷第3期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映射到翻译中,即:译者带着惯习(由一系列译者定势组成)和各种资本,在权力场中争斗,从而形成翻译场域。以下是对这几个相关概念的释解。场域场域是布迪厄社会学的一个关键空间隐喻(akeyspatialmetaphor)。场域界定社会背景的结构(structureofthesocialsetting),惯习就是在这个背景结构中运作的。布迪厄把场域定义为: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有位置就能对其占据者、行为者施加影响,在结构之上起决定作用是由各种权力(或资本)的分布结构、现在与潜在的客观状况界定的,也是由其他位置间的客观关系(统治、从属、同一等)而界定的。[2]97例如,布迪厄用“知识场域”(intellectualfield)指称符号的生产者,如艺术家、作家以及学术界,争夺象征资本的机构母体、组织母体以及市场母体。即使科学本身(所谓的客观性的最高表达)也是在场域框架中产生的[3]。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概念可应用于社会阶级的生活方式的研究[4]、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5][6]、宗教研究[7]、文学研究[8][9]以及家庭政策研究[10]。以此类推,场域概念亦可应用于翻译场域,因为翻译场域同样也是“斗争的场域”(fieldsofstruggle)。惯习“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