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管理雇员的国际流动第一节国际人力资源流动分析第二节国际人力资源配置分析第三节国际人力资源流动发展趋势一、国际人力资源流动的含义二、国际人力资源流动是大势所趋三、国际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四、国际人力资源流动的优势与缺陷第一节国际人力资源流动分析第一节国际人力资源流动分析一、国际人力资源流动的含义人力资源跨越国界的流动,包括人力资源流向其他国家的企业以及流向跨国公司在本国设立的分支机构。二、国际人力资源流动是大势趋(一)科学管理转变为人本管理,使人才的地位凸现,人才资源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经济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东南亚的湄公河流域、美国的密西西必河流域.工业经济时代:石油城达拉斯/钢铁城克里夫兰/汽车城底特律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人力资本,打破地域的限制.进行跨地区、跨国界的流动。二、国际人力资源流动是大势所趋(二)新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大背景决定了国际人力资源必然产生流动。1.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了经济大发展、大开放、大调整、大竞争、大融合、大协调的新趋势。2.国际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竞争主要依托于科技优势和人才的竞争。3.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带动了一批高新技术的发展。4.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发展中,某些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快速增长,改变了落后面貌。,各国都推出了开发吸引国际人才的新举措,激化了国际人力资源的流动1.发达国家把吸引人才的措施法制化,完善吸引人才的方法。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市场化的人才流动机制和招聘国际人才的专门机构,从组织上把吸引国际人才的工作科学化和程序化。3.发达国家加大科研投入,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与研究条件。4.发达国家为高级专家提供高额报酬。5.发达国家通过多渠道利用全球范围的人才。6.面对发达国家的吸引和截留留学人员的强大攻势,许多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亦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对策,争取留学人员回流。二、国际人力资源流动是大势所趋美国采取移民法:据美国官方统计,在1949-1973年期间,世界各国迁居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达16万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年仍有6000名以上的科学家、工程师进入美国。20世纪90年代,布什总统又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鼓励各种专业人才移居美国。德国实施“绿卡工程”,为解德国IT业人才紧缺的困境,这一计划对外国IT业人才实行优惠移民政策。抢青苗战术:出国留学、奖学金、“三金战术”他们留住人才的方法也多种多样•金手镯:工资、福利、期权、股权;•金台阶:成长路线;•金降伞:有风险,和危机时刻的保险。三、国际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人力资源流动呈现以下新的特点:(一)特点人才竞争国际化;国际性的人才争夺已经演变成为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竞争的国际化促进了人才的跨国流动。人才素质国际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全球正在趋同。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较高的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运作水平等,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高素质人才标准。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构成国际化是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四、国际人力资源流动的优势与缺陷(一)优势为企业发展构筑了人才平台:使人才的独享变为共享,打破了发达国家效益好的企业对人才的垄断。市场化运作使国际人力资源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的潜力,促进了各国经济持续增长(二)缺陷造成了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不稳定。导致人才能力上升,品质下降。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2006年,清华和北大分别以571名与507名博士的输送量压过美国本土的伯克利分校,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按照美国政府统计数据,2002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五年以后仍然留在美国的理工科的博士生,中国留学生排在最前面达到了92%。根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统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