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感觉(一)含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二)特点1、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2、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三)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四)分类视觉听觉外部感觉味觉嗅觉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内部感觉平衡觉内脏感觉二、近刺激和远刺激(考夫卡提出)远刺激: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属于物体自身,不会有大的变化近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是感官直接接受到的,时刻在变化感觉的产生: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生物电能(感觉编码)三、感觉的编码*缪勒“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各种感觉神经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其性质是相互区别的,因此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相对应的一种感觉;↓感官性质不同,引起的感觉不同↓感觉不由刺激性质决定,而由感觉神经的性质决定↓人所直接感觉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人的感觉神经自身的状态,客观事物是不可知的;合理处: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直接感受不对处:否认感觉的客观性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模式/块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现在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两种编码方式。四、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概述1、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2、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时所需的量的临界值。*测量感受性大小的指标(二)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2、绝对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阈限)3、阈限值不是绝对不变的,不同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二)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1、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也称最小可觉差);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成反比关系请问:原刺激量分别为100克和500克,增加2克,有何不同感觉?说明: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刺激增加的绝对数量,而是刺激增量(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韦伯定律:K=I/I∆∆I和I正比,即: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间成正比不同感觉的K值不同,;K越小,辨别越灵敏;(韦伯分数可判断感觉的敏锐程度)韦伯定律的局限: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心理物理定律)*心理物理定律:表明物理刺激的强度与其所引起的感觉量间的关系的定律。1、对数定律(费希纳定律)P=KlgI(P:心理量I:刺激量)*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范围2、乘方定律(斯蒂文斯)*感觉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P=KI(P:心理量I:刺激量n:由感觉道的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n第二节视觉一、视觉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光(电磁波)可见光:380—760nm电磁辐射与光人眼接受的光光源:能产生光线的物体太阳光(主要的)人造光源物体反射的光(人眼主要接受的光)注:所讨论的视觉刺激物—光的特性,包括了光源和具有反射作用的物体表面的特性。二、视觉的生理机制(一)眼球眼球壁和内容物(二)网膜构造及换能作用1、网膜结构(由外到内)感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棒体细胞:多,细长形,在中央窝周围,暗视觉感受器,感受明暗,暗视环境;短波锥体细胞:少,粗短形,在中央窝,明视觉感受器,感受细节,颜色等,明视环境;长波*中央窝处是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地区2、换能光刺激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引起感光细胞的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变化→其释放的能量激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光能→化学能→神经电能(三)视觉的传导机制神经冲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视神经→大脑的枕叶*x棒体细胞xxZ1(神经节细胞)锥体细胞yZ2(神经节细胞)y会聚比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