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呼吸运动的调节第五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一)呼吸中枢呼吸中枢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里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11、对呼吸中枢的认识的历史与现状、对呼吸中枢的认识的历史与现状18241824年年LegalloisLegallois发现破坏进入延髓部分的迷走神发现破坏进入延髓部分的迷走神经时,呼吸停止。经时,呼吸停止。18421842年年FlourensFlourens提出第四脑室底闩部灰白质中,提出第四脑室底闩部灰白质中,有呼吸中枢所在。有呼吸中枢所在。18591859年年BudgeBudge发现吸气中枢与呼气中枢独立存在。发现吸气中枢与呼气中枢独立存在。19231923年年LumsdenLumsden通过分段横切脑干的方法提出三通过分段横切脑干的方法提出三级呼吸中枢学说。级呼吸中枢学说。19391939年年PittsPitts发现呼吸中枢并不是一个特定核团,发现呼吸中枢并不是一个特定核团,而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而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横切部位呼吸运动形式切断迷走神经横切部位呼吸运动形式切断迷走神经后呼吸运动形式后呼吸运动形式脑桥与中脑之间基本正常变深变慢脑桥与中脑之间基本正常变深变慢脑桥中部基本正常长吸式呼脑桥中部基本正常长吸式呼吸吸脑桥与延髓之间不规则呼吸喘式呼吸脑桥与延髓之间不规则呼吸喘式呼吸延髓与脊髓之间呼吸停止呼吸停止延髓与脊髓之间呼吸停止呼吸停止Lumsden学说小结脑桥上部——呼吸调整中枢脑桥下部——长吸中枢延髓——基本呼吸中枢脊髓——初级呼吸中枢1957年,王世睿等用孤立延髓实验证明孤立的延髓仍能维持一段时间的呼吸节律,进而支持Lumsden的学说。(二)呼吸节律的形成(二)呼吸节律的形成起步细胞学说神经元网络学说-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呼吸运动可因机体受到各种刺激而发生反射性的加强加速或抑制。(一)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1、化学感受器(1)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血液中PCO2增多、PO2下降、H+升高浓度变化的刺激而兴奋,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和血液循环变化。颈动脉体对呼吸的刺激作用约为主动脉体的7倍。三种因素有协同作用,两种因素作用比单一因素作用强。(2)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感受脑脊液和细胞外液中H+变化的刺激。特点:a.不感受缺O2的刺激。b.血中H+对其无影响,因为H+难于通过血脑屏障。c.有效刺激物不是CO2本身,而是CO2引起的H+升高。(CO2容易通过血脑屏障)d.由于CO2需要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先生成H+和HCO3-。虽然对CO2的敏感性却比外周化学感受器高,但它对动脉血中PCO2的突然改变所引起的反应的潜伏期却比外周感受器的长。2.CO2.CO22、、HH++和和OO2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11))COCO22对呼吸的影响对呼吸的影响CO2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PCO2PCO2降到很低水平可出现呼吸暂停。降到很低水平可出现呼吸暂停。PCO2PCO2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范围内(7%7%)升高可以加强呼吸,但)升高可以加强呼吸,但过高则抑制和麻醉效应;过高则抑制和麻醉效应;PCO2PCO2超过超过15%15%会丧失意识,出现肌肉强直和震颤会丧失意识,出现肌肉强直和震颤——CO2CO2麻醉。麻醉。两条途径两条途径a.间接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途径)动脉血中PCO2升高3mmHg就可反射性引起反应。b.直接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动脉血中PCO2升高10mmHg才能引起反应。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约为外周化学感受器的25倍。((22))H+H+对呼吸的影响对呼吸的影响1)H+增多或PH下降可使呼吸运动加快,它是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2)H+调节呼吸运动的途径a.血中H+增多——主要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b.脑脊液H+增多——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33))OO22对呼吸的影响对呼吸的影响1)特点a.缺氧刺激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起作用的。若切断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其刺激作用完全消失。b.缺氧对中枢的直接作用表现为轻微抑制。c.轻度缺氧(PO2>80mmHg)对呼吸无明显影响。2)缺氧调节呼吸运动的途径完全直接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其传入冲动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