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目的welcometousethesePowerPointtemplates,NewContentdesign,10yearsexperience促进患者康复,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治疗患者一、治疗原则二、治疗方法控制传染源一、治疗原则welcometousethesePowerPointtemplates,NewContentdesign,10yearsexperience要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二、治疗方法1、一般支持疗法一般疗法包括隔离、护理和心理治疗支持疗法包括适当的营养,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病原或特效疗法抗生素:应用最为广泛,细菌性传染病有显著疗效化学制剂:治疗细菌性感染及寄生虫病,如氟哌酸治疗肠道细菌感染抗毒素:应用细菌毒素免疫动物获得,中和病人血液和组织液内毒素,属异性蛋白可发生过敏反应2、病原或特效疗法作用清除病原体,控制病情发展,治愈病人控制与消除传染源是治疗传染病的关键措施3、对症疗法可减轻病人痛苦,调整病人各系统的功能,达到减少机体消耗,保护重要器官,使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目的。高热——降温,脑水肿——脱水,抽搐——镇静,昏迷——苏醒,心衰——强心,休克——改善微循环4、康复疗法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和脑膜炎等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后遗症,需要采用针灸、理疗等方法促进康复5、中医中药疗法对调整患者各系统功能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某些中药如黄连、鱼腥草、板蓝根等还有抗微生物作用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一、管理传染源(一)对传染病人的管理法定传染病分类:甲类(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乙类严格管理传染病丙类监测管理传染病对传染病人应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并且做到彻底治疗病人(包括病原学检查转阴),做好消毒隔离工作。welcometousethesePowerPointtemplates,NewContentdesign,10yearsexperience二、对传染病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根据情况采取检疫措施、预防接种、药物治疗三、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在人群中,尤其是对餐饮行业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发现病原携带者应予以治疗、管理及观察,并应调整工作岗位。四、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有经济价值的隔离治疗无经济价值的杀灭报告时限welcometousethesePowerPointtemplates,NewContentdesign,10yearsexperience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疫情报告单位甲类管理传染病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并电话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城镇应于12小时内、农村应于24小时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1950-2003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0.0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发病率(1/100,0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死亡率(1/100,000)总发病率总死亡率慢性传染病报告数明显上升慢性传染病报告数明显上升1999-2004年截止2月底六种传染病累计报告发病数情况5830761776691817610986512112238491455596463593635887385196426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990001020304年肺结核伤寒梅毒戊肝丙肝乙肝报告方式便捷,是乙肝、肺结核两种常见慢性传染病报告率提高的原因之一。1999-2004年截止2月底六种传染病累计报告发病数情况5830761776691817610986512112238491455596463593635887385196426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990001020304年肺结核伤寒梅毒戊肝丙肝乙肝报告方式便捷,是乙肝、肺结核两种常见慢性传染病报告率提高的原因之一。二、切断传播途径1、隔离:将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制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分开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隔离的种类2、消毒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包括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与终末消毒)预防性消毒两类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接触隔离昆虫隔离保护性隔离三、保护易感人群1、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改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均可增强人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2、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关键措施)特异性主动免疫特异性被动免疫ContentwelcometousetheseP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