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翁蕊蒋纯靓2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PT•反映外源性途径中Ⅱ、Ⅴ、Ⅶ、Ⅹ因子水平3正常值正常值•参考范围平均值11—13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为异常4PTPT的临床意义的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凝血因子异常后天凝血因子缺乏:如肝脏疾病,肝硬化,维生素K缺乏DIC后期:由于大量消耗和产生的FDP拮抗凝血酶的作用口服抗凝药•PT缩短:高凝状态: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口服避孕药等5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诸如医护人员对检验项目的了解,标本采集的各个环节,仪器设备,环境是否符合,样品管理,检测方法,人员素质,病人本身等等•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质量,必须对影响因素全面控制。6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分析前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分析中标本处理分析测定•分析后分析结果发出报告7病人本身因素:1.先天凝血因子异常2.后天凝血因子缺乏:肝脏疾病,肝硬化,维生素K缺乏3.DIC后期:由于大量消耗和产生的FDP拮抗凝血酶的作用4.使用抗凝药5.高凝状态: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口服避孕药等BACK8标本采集标本采集•采集标本时,长时间扎止血带和穿刺不顺利都可能造成血管损伤或组织因子进入血液中,使凝血酶形成,加速血液凝固,导致结果误差,故标本采集尽量要在3min内完成,避免组织因子混入而影响结果准确性。9•真空采血时,抽血必须一针见血;抽血试管倾斜,动作要轻,角度要小;采血剂量要准确;采血时抽血针头见到回血即松开止血带。•避免在输液侧及含有肝素的管道内抽血BACK10采血量采血量•血量比例不当会致凝固时间缩短或延长,故标本与抗凝剂比例应1:9准确收集。据报道[4]血量增加0.5ml,可使凝固时间缩短,减少0.5ml会使凝固时间延长。•采血量2.7毫升,在试管标签的上缘。与抗凝剂充分混匀。11药物药物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可抑制凝血酶形成,妨碍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阻止血小板粘附聚集,使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多,使凝固时间延长。故标本采集时不能为了方便而在肝素封管或静脉输液管中采血送检,对于需使用抗凝溶栓药物的送检标本,须注明使用何种药物。12•有研究认为异丙酚对血小板的抑制是它的脂溶剂作用的结果。大剂量长时间输注脂溶剂,会使血小板吸收大量脂质颗粒,从而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但也有研究认为异丙酚本身抑制血小板钙离子内流,影响了血小板的聚集。•应在输注脂肪乳剂完毕至少两小时后采血以免造成脂浊,影响结果的测定。•血液中含有高渗溶液,如患者输入高渗盐溶液,血样中超过了10%就会导致PT延长;青霉素可导致PT缩短,儿童尤甚。13时间时间•血标本待检时间太长,也会导致凝血结果异常,凝血试验最好在采血后即刻完成,因血液离体后放置时间不同使凝血因子消耗而结果不同。室温2h以上,因子Ⅷ和Ⅴ对热不稳定,使凝血因子活性逐渐降低,使PT、APTT时间延长,TT缩短。•本院住院病人血标本一般由夜班护士早上6:00~6:30抽血,由护工送至检验科一般要8:30以后,由于标本量多,完成检查一般多在9:00~10:30之间,所以护理人员要尽量推迟采血时间,采血后及时送检,检验人员要随时检查,保证待检时间在2h以内,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依据。14其他其他•大量输血:可引起凝血障碍•稀释性凝血障碍:输入大量晶体液或人工胶体液而造成凝血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