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医德医风的思考XX县人民医院党办室XXX一、医德医风的定义(一)道德•1.道德的定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及规范,代表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其判断行为正当与否。调节人际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道理与规则。•道的本意:客观的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规律。•德的本意:顺应自然,也就是不违背“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二).道德的特点:•1)、从评价手段来讲,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内心信念等力量发挥其作用的,以善恶为标准。•2)、调节各种关系的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维系手段特殊,不以固定的条文形式出现。•3)道德既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有具有特殊的稳定性。(三)、医德•医德:顾名思义就是医护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它所对的受众是患者,医德受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与广大病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四)、医风•医风:就是整个医护行业应有的良好的行业风气。•风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种无形巨大力量。“风行草偃,从化无违”。(五)医德医风的个人理解•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们在内心形成的与文化、经济、社会价值观相一致的对医疗护理行业行为的准则及规范,它的内容宽泛:包括患者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仁爱;对自我行为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等。二、医德医风的具体表现•(一)、利他是医德的基础•1.医德医风是道德的分支之一,而道德是要求利他的,历届的道德模范都表现出了利他的精神,如最美女孩孟佩杰、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洗脚妹刘丽等。从道德的范畴来讲无论是无私奉献、敬老孝亲、舍己为人等也是利他的。•2.古往今来医德都强调奉献,奉献精神的本质就是利他。“杏林春暖”的来历就是我国历代名医的优良传统。三国时的名医董奉,是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民间医生,他为人治病,不收诊金,凡重病患者,治愈后,在其房前屋后种植杏树5株,轻病者种1株,作为酬谢。数年之后,种杏10余万株,郁然成林。杏熟易谷,用以救济贫苦病人。•3.本世纪初,医务工作者抗“非典”,战“甲流”,一路“冲锋陷阵”,他们的医德受到广泛的赞扬,之所以如此也是他们无私奉献的利他精神,在当代名医当中无论是林巧稚、吴阶平、华益慰都充分的体现了这种利他精神。•4.希波克拉底誓言第二段的内容:我愿在我的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我不得将有害的药品给予他人,也不指导他人服用有害药品,更不答应他人使用有害药物的请求。尤其不施行给妇女堕胎的手术。我志愿以纯洁与神圣的精神终身行医。因我没有治疗结石病的专长,不宜承担此项手术,有需要治疗的,我就将他介绍给治疗结石的专家。•第二段的一句: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二)人文关爱是医德的核心•1.在美国的一个无名医生的墓碑上有这样一句话“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Occasionallygotohealoftentohelpalwaysgocomfort)这句话成了美国当代医生的座右铭。•2.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第三段: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病人是男是女、是自由民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我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做各种害人的劣行,尤其不做诱奸女病人或病人眷属的缺德事。在治病过程中,凡我所见所闻,不论与行医业务有否直接关系,凡我认为要保密的事项坚决不予泄漏。•3.中国古代有“医者仁心”和“医为仁术”的职业规范,。匡培根教授说:“一个医生如果没有爱心,那他的患者永远不会康复,即使病好了,可在心灵上也会留下伤痛”。•4.唐代的孙思邈曾在《大医精诚》里说:“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三)责任和使命意识是医德的基本要求•1.医生面对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患者患者。•2.明·裴一中《言医·序》:“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这是中国古人对医生使命的要求。•3.大多数情况下,医患之间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