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3、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导入新课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陶渊明集》。作者简介陶写此诗的背景是诗人辞归彭泽令后的次年(406)所作,诗中表现了诗人躬耕农事的田园劳作之乐。《归园田居》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友、欢夜饮,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本诗为其三“乐农事”,包含了诗人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亲近自然的那种欣悦,以及远离污浊现实的决心。写作背景荒秽(huì):带月:荷(hè)锄:道狭(xiá):草木长(zhǎng):沾(zhān):但使:愿无违:词语解释杂草丛生。顶着月亮。扛着锄头。道窄。草木丛生。沾湿。只要让。不违反自己的意愿。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的其他诗结合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其他的内涵——要让找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再这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整体感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读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首联)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首联)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颔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颔联)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颈联)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颈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尾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尾联)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1、“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2、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赏析“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品味语言1、《归园田居》采用白描手法,诗中有画,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相映成趣。3、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情趣。写作特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请大家欣赏其它几首诗:课堂小结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