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文启明我国防治传染病的成就1954年,指定了《急性传染病的管理办法》1989年,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2万/10万230.11/10万免疫覆盖率:30%(1950s)80~90%传染病学的现状和任务消灭了天花控制了鼠疫、霍乱的流行,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均得到了基本控制但是,减少并不是等于消灭一些疾病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新的疾病出现:艾滋病、军团病、SARS、疯牛病、禽流感、O139霍乱几个概念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诊断、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及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的科学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感染性疾病感染:人体与入侵的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它们所处的环境1.1感染的概念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染病的病原体细菌:G(+)、G(-)、MRSA、MRSE病毒:肝炎病毒、EBV、CMV、HSV、HZV、HIV等真菌: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曲菌螺旋体:梅毒、莱姆原虫:疟疾、黑热病、弓形体、肺孢子虫病、阿米巴蠕虫:日本血吸虫、钩虫、蛔虫其他: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一过性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1.2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与免疫一过性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1.2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或特异性主动免疫不引起病理生理反应、未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检测不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与免疫一过性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1.2感染过程的表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率越高、人群易感性越低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与免疫积极意义、消极意义一过性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1.2感染过程的表现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多可痊愈、并获得保护性的免疫力部分成为病原携带者部分可成为慢性患者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与免疫一过性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1.2感染过程的表现某些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不排出体外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与免疫一过性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1.2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或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源病原种类不同: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恢复期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与免疫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1.3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与免疫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1.3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与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菌毛、定植因子、黏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1.3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与免疫毒素:外毒素(白喉、破伤风、肠毒素),内毒素(脂多糖)其他毒力因子:溶组织能力等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1.3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与免疫同一种传染病,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1.3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