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眼中的义(一说“义”,从古到今,一般人理解的就是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三国时期的关云长,也因为千里走单骑,舍弃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护送嫂夫人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当时落魄的结拜兄弟刘备。从而被后世当作义的化身。那么义的含义,就仅仅是讲义气吗?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了义,他怎样看这个义呢?)义这个概念我们在平常经常使用,和其他的一些词连用,比如仁义,道义,礼义,正义,经常使用,那么义在孔子这里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需要给大家进行解释。那么孔子《论语》里头多次提到了义,比如他讲到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么义究竟是什么含义呢?我们需要把义和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来显示出义的含义。(义的含义是什么?荆轲刺秦王,他为报答燕国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顾个人安危,前去刺杀秦国的国王赢政,这是义!水浒好汉鲁智深,为救弱女子,三拳打死无赖镇关西,这也是义!但从《论语》里面提到的有关义的词语来看,它的含义并不仅仅就局限在这一方面,它还有着更深的内涵在里面,那么在孔子的眼中,义究竟还有什么含义呢?)我们需要把义和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来显示出义的含义,我们先把义和仁来进行比较。义相当于形式,仁相当于内容,那么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最高的理念,最高的精神,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你想实现你美好的理想,想实现美好的道德,那么你必须要通过做事情,必须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礼记》里还说过这种话,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义者”这个“义”,就是我刚才要讲的道德、仁义、礼义这个“义”,“艺之分”这个“艺”是艺术的“艺”,文艺的“艺”,这个“艺”是不同的标准的意思。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是说正义的“义”,礼义的“义”,这个“义”呢,是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所以仁要通过义来实现。义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义表现为这个,也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义表现为那个。情况不同,标准不同,它的表现也是不同,那么义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它是来表现仁,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表现仁,那么它大概根据哪些情况,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那么我这里大概来介绍两种情况:第一,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第二,根据遇到的事情不同,义的表现也不同。那么第一我们先讲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这个身份,有的人是那个身份,当然也有不同的职业,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职业,那么你是教师,他是工人,他是军人,他是医生,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你来体现仁这种道德,体现仁爱的精神,那你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必须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说我是个医生,那么我是个医生,我仁爱精神的体现,就是要什么啊,对病人温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这么做,我就是不义。但是你既然是医生,那你体现仁爱精神,就应该和你医生的身份,医生的职业相称。那你是医生,你不是交通警,我是医生,结果我不做好我医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说我到大街上去维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挥交通,那你也是不义。因为你的身份(职业)决定了你的仁爱精神在你的身份上就得治病救人,这就是义。你去做别的,做你不该做的,那你就是不义了。这个《左传》里头,那么说这么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弟弟工叔段,那么这里头讲到,工叔段,因为这个弟弟大概对哥哥不服,弟弟又受到母亲的支持,老想篡夺君位,由于想篡夺君位,所以弟弟他就做出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那么你既是弟弟,同时你又是臣,从亲缘关系上讲,你是郑伯的弟弟,从政治上讲,你的哥哥是君,你是臣,那么臣的身份应该做出和臣的身份相适应的事情,相称的事情。但是这个弟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