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NP与心血管病2历史沿革•五十年代中实验研究:心脏是内分泌器官•Kisch等:在豚鼠心房内发现分泌颗粒•Henry等:球囊牵张狗左房后尿量↑•deBold等:给大鼠注射心房组织匀浆→排钠↑和尿量↑•1984年:心房利钠肽(ANP)结构被确定•1988年:从猪脑分离得到一种化合物,可引起与ANP相似的利钠和利尿反应,命名为脑(B-型)利钠肽(BNP),其主要合成部位是心室肌。•1990年:从猪脑分离出利钠肽家族的第三名成员C-型利钠肽(CNP),其结构与ANP和BNP不同,在CNS和血管组织的表达大于心脏。3ANP和BNP的合成与释放•引起ANP和BNP释放的刺激是心肌细胞的牵张。•ANP和BNP均以氨基酸前体蛋白的形式被合成,经过细胞内修饰形成原激素(prohormones)。•Pro-ANP在储存于心房颗粒,分裂成N-端片段(N-terminalANP)和含28个氨基酸的活性激素(ANP),释放入血。•ANP分泌的调节发生于由储藏颗粒释放这一水平,而BNP水平的调节发生在基因表达过程中。•BNP合成后以N端片段(N-terminalBNP,含76个氨基酸,无活性)和BNP(含32个氨基酸的活性激素)形式从心肌细胞释放。4ANP和BNP的合成与释放•与ANP不同,作为对相应刺激的反应,BNP的基因表达可以迅速增加。•虽然ANP浓度与左心房压力的关系更为密切,而BNP浓度与左心室压力和容积指数更为密切,但两者的释放部位仍有某些重叠。•除了心肌细胞牵拉这一主要调节机制之外,下列因素也能使利钠肽合成增加–心动过速–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血管活性肽(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II)5利钠肽的结合和清除•有三种利钠肽受体(NPR-A、NPR-B和NPR-C)•利钠肽与受体A和B在靶细胞表面结合,产生第二信使,后者介导利钠肽的大多数生物学效应。ANP和BNP主要结合NPR-A,而CNP主要结合NPR-B。•NPR-C是ANP和BNP的清除受体。•NPR-C对BNP的亲和力较低,使人的BNP具有较ANP更长的血浆半衰期。•利钠肽也被中性内肽酶(一种位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肾脏上皮和成纤维细胞表面的含锌金属蛋白酶)所灭活。NT-proBNP则主要通过肾脏排泄。6利钠肽的作用•ANP和BNP都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抑制钠的重吸收,利钠利尿。–松弛血管,扩张动静脉,降低血压,减轻心室负荷。–抑制交感神经(中枢、心脏和周围)–抑制RAS系统•BNP具有直接松弛心肌作用,可能有对抗血管组织增生和纤维化作用。•CNP不进入循环血液,而是作用于血管局部(扩血管,抑制血管细胞增生)和中枢神经系统。7利钠肽的作用8利钠肽作为心脏标记物•作为对临床实践有用的生物标记物的条件–能快速、准确测定–成本合理–比已有指标提供更多的诊断或预后信息–有助于指导病人的治疗•BNP和N-terminalBNP用于心衰病人,能符合其中多项要求。•BNP对疾病状态和预后的预测作用比ANP或N-terminalANP更好•N-terminalBNP与BNP提供的信息程度相仿9BNP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心力衰竭的准确诊断有时可以十分困难,因为其症状和体征用于心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高。•尤其当病人症状较轻,老年高龄患者,或者合并肺部病变等心与衰容易混淆的疾病时,诊断的困难就更加突出。10BNP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在早期的初步研究中,发现BNP增高对鉴别心力衰竭和其它导致气急的原因较LVEF、ANP和N-terminalANP更为准确。敏感性大于90%特异性80–90%。•以后的一系列较小的单中心研究对BNP测定的结果进一步支持这些发现。•2002年发表了一项包括1586例急诊气急病人的多中心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些发现。1112BNP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1586以气急为主要症状的急诊病人•其中47%病人的呼吸困难主要由心衰所致.分界点敏感性特异性+LR−LRPPVNPV(pg/mL)15085%83%5.000.18838512587%79%4.140.16808710090%76%3.750.1379898093%74%3.580.0977925097%62%2.550.05719613BNP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取BNP分界点为100ng/L,超过此点诊断为心衰,则BNP对心衰的诊断价值高于所有其它的临床指标和急诊室医师的临床判断,并在多因素分析中作为心衰诊断因子入选函数式。•BNP用于排除心力衰竭的诊断:取BNP分界点为50ng/L,阴性预测值为96%。14无症状的左心室功能不全•无症状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并不低于有症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