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一、在共读中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叶澜教授对“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实践性质是这样表述的:“教育是基于生命、直面生命、为了生命、通过生命所进行的人类生命事业。”生命是教育的“魂”,实践是教育的“行”,教育是一项充盈着人的生命的人类实践活动。[2]为了对家乡有更加确切的了解,唤醒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笔者完成了《“你好,寒假!”探秘古村落、了解家乡变迁实践活动研究方案》的设计。并在班级微信群里发布了关于组建探秘古村落小组的公告,召集到了十九个家庭参与。家长和学生在共读《千年古村山下鲍》的基础上,对山下鲍村的历史文化、奇闻趣事和民间故事已是耳熟能详。家长自主意识的觉醒带来的发展期待,成为学生向前、向上的力量,引领着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随后还通过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专题知识竞赛等方式,学习和了解古村历史。古村宗祠,是村落重要的历史见证,蕴含着古村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敢于创造的精神,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家乡教育的重要资源,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组织孩子们探究古村宗祠文化,认真听讲解员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将参观学习与读书活动、专题知识竞赛等结合起来。并通过组织以我爱家乡为主题的专题演讲比赛、宣讲活动、有奖征文比赛,激励广大青少年勤学进取的热情和回报家乡报效祖国的志向。从小事做起,继承民族精神、唤醒家乡情怀,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二、在活动开展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一件事可以形成与多类主题的关系,并将在时间意义上无限衍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透析事物背后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丰富的价值可能转化为儿童发展的现实。组织家长和学生在共读《千年古村山下鲍》这本书的基础上进行“二探古村山下鲍”活动。家长、学生在阅读了解的基础上对山下鲍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二探古村方案的策划、采访问题的形成、采访的过程,从接收、支持,到参与、指导,内涵越来越丰富,家校合作的意识在不断深化、发展。(一)家乡的历史美通过组织学生查阅《涂氏族谱》和采访村中的老人来了解家乡的历史,采访之前,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共同讨论了确定采访的问题,并做好分工安排,有采访员、记录员、整理汇总等。在查阅宗谱、采访老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动手、动脑、调查、访问,学会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在以小队为单位的行动中,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学会了取舍与补充。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都上交了调查报告,其中探索小队收集到的资料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线索。探索小队:朱宇乐队长带领我们查阅了《涂氏宗谱》,我们了解到山下鲍原有几户鲍姓居住,故称山下鲍。其建造于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据记载,清雍正年间,涂氏先祖涂国文从福建长汀来双溪水下农村,与山下鲍梁姓女子相识并入赘为婿,先居水下弄村,后转迁居山下鲍村,以种靛青等为业,繁衍成族。山下鲍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为茶叶,油茶等,由于地处山区,村中无工业基础,因此青壮年多常年在外打工,经营超市等,逢节假日才回家。[3]精灵小队的孩子们在队长王奕焮的带领下,访问了村里84岁老人涂立忠、88岁老人涂生明,采访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对家乡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下鲍这个小村庄发展的迅速。现在已是武义县超市经济的发源地,山下鲍一个村就有110多家,山下鲍村民、县政协委员潘法文,创办了拥有45家连锁超市的“万客隆”品牌,成功的联合其他超市,成为沃尔玛尊敬的对手。(二)家乡的建筑美山下鲍村现存各种历史筑31处,其中清代建筑28处,民国建筑3处,以民山下鲍村现存各种历史建筑31处,其中清代建筑28处,民国建筑3处,以民居为主,兼有祠堂、桥梁、庙宇、古井等。山下鲍村历史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注重装饰,在梁、枋、楣等显眼处雕有人物、花草、瑞禽、祥兽等。门窗雕刻精美,院墙檐下普遍绘有壁画,题材广泛,表现手法生动活泼,反映出族人对精神审美的价值取向和教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