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黄河泥沙处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彭湃发表于2007-10-1014:44356次点击赵业安(黄委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摘要通过水保持与水土利用及上中游干支流水库群拦沙及水沙多年调节,保留必要的高效造床输沙流量过程,充分利用经过改造后窄深规顺的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极高的输沙能力,输送高含沙洪水入海,对窄河段进行疏浚整治,有可能维持黄河下游河道几百年基本不淤,确保黄河下游现河道长期安全使用。1.基本思路黄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条多泥沙河流,泥沙问题是黄河难治的症结所在。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始终把泥沙处理放在突出位置,经过长时期的探索,人们认识到解决泥沙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必须采用多种措施来综合处理和利用黄河的泥沙,并逐步形成了采用“拦、排、调、放、挖”等措施综合处理和利用泥沙的方略。“拦”主要是靠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干支流控制性骨干工程拦减泥沙。“排”就是通过河道整治,规顺流路,形成窄深河槽,将拦不住的泥沙通过河道尽可能多地输送入海。“调”是利用干支流骨干工程调节水沙过程,使之适应河道的输沙特性,以减少河道淤积及节省输沙水量。“放”是利用河道滩地与两岸洼地处理和利用一部分泥沙。“挖”就是在局部淤积严重的河段和河口河段挖河疏浚,结合淤背固堤和淤高低洼地面,增加可用土地,处理和利用泥沙。至于引黄灌溉在引用黄河水时携带出黄河的一部分泥沙,因引黄河水造成河流挟沙能力降低增加的河道淤积量要大于引出黄河的那部分水量所带沙量在河道的淤积量,并不能使黄河河道减淤,反而会因引水而增淤,不能看成是处理黄河泥沙的有效措施,但对减少河口淤积延伸有作用。实践表明,这五种措施中,主要起作用的是前二种,其中“调”是为了更多更好地“排”。黄河的根本特性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均衡,黄河流经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河的水资源是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黄河水被大量引用,进入21世纪,黄河水将愈来愈少,而黄土高原地区严重水土流失造成的“沙多”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人类活动的负效应,更加重了黄河“水少沙多”的矛盾,使高效造床输沙流量被调平,输沙用水被挤占,黄河上、中、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更加严重。因此,21世纪,黄河的泥沙问题如得不到妥善解决,黄河将仍然是中国的一大忧患。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既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又要充分估计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新形势、新情况下黄河泥沙处理的新思路。基于对黄河水沙运行与河床冲淤演变的规律性认识与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水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认为21世纪妥善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关键措施主要是:(1恢复必要的高效造床输沙流量及其过程,维持黄河的泄洪输沙功能,是治黄的核心所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近几十年来,在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汛期大量引水及调蓄洪水,使黄河造床流量大幅度变小,造成黄河干支流河道主槽严重淤积萎缩,排洪输沙功能衰竭,已经危及黄河生命。因此,在黄河水资源分配时,必须保留高效造床输沙流量及历时,即高效造床输沙用水,这是维持黄河河道生命的水,应放到重于一切的位置。鉴于龙羊峡、刘家峡等水库已将黄河上游汛期洪水过程调平,进行径流反调节,重新恢复必要的人造洪峰,形成高效造床输沙流量过程已是当务之急。(2加大黄土高原治理力度、集中力量加速治理多沙粗沙来源区,开发利用当地洪水泥沙资源,控制水土流失,既是发展当地经济的必由之路,又是治黄的根本措施。黄河的洪水和泥沙,主要来自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其中多沙粗沙来源区,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暴雨集中,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对黄河的危害最大。但是,该地区人口稀少,若采用一般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很难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必须针对该地区的特点,寻求根治的办法。黄河中游多沙粗沙来源区煤炭及天然气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正在加速开发,但该地区水资源贫乏,地表径流集中在汛期的洪水期几天之内,很难开发利用,丘陵沟壑区破碎的地形又限制了长距离调水工程建设。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针对该地区重力侵蚀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