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三顾茅庐备课素材第2页23三顾茅庐导入一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典范,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进《三顾茅庐》,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导入二有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霏。”这首诗写的是谁?(生答:诸葛亮)他的惊世之才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走近诸葛亮,领略一下他的卓越才智。(板书课题)导入三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第4页2.等候诸葛亮第二段写刘、关、张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等候他醒来的场景。“玄德拱立阶下”,耐心等待;莽张飞“大怒”,要去“放火”,与玄德的求贤之诚形成鲜明对比。三顾、久候的情节,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也为诸葛亮的出场作足了铺垫,为下文二人见面后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以及诸葛亮的超人才略埋下了伏笔。3.问策诸葛亮终于得见诸葛亮,刘备开始问策,刘备简述了自己的志向后表露了因“智术浅短”的求贤之意,提出了如何“兴汉”的问题。刘备的一番谈话,可谓披肝沥胆,情辞恳切;也正因为刘备三顾茅庐,才深深打动了诸葛亮,于是引出了名传后世的“隆中对策”。4.隆中对策诸葛亮针对刘备统一天下的宏图,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根据强弱优劣,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攻守取舍策略。第5页第一,从实力最强的曹操方面分析。诸葛亮先举了曹操在“势不及袁绍”的情况下,打败了拥有几十万大军的袁绍的史实,指出曹操由弱变强的主要原因:“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在这里强调了“人谋”在曹操对袁绍的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诸葛亮又用曹操现在“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实,说明曹操善用权谋,把汉献帝刘协掌握在手里,已形成了强大的力量。而当时刘备兵少,和曹操相比,众寡悬殊。通过对曹操、刘备两方实力的对比,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说明当时刘备还不能与曹操争锋,曹操暂时不可取。第二,从势力次强的孙权方面分析。孙权依赖父亲兄长的余威,占据江东,根基稳固。江东“国险”而“民附”,是说江东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诸葛亮通过对江东诸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也就是说孙权也不可取,但可结为外援帮助自己。第三,从荆州方面分析。荆州“利尽南海⋯⋯非其主不能守”,是说荆州这个地方一直到南海第6页的广大地区的丰饶物产能够得到,这里区域辽阔,四通八达,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它的主人刘表又守不住,所以结论是“是殆天所以资将军”,诸葛亮示意刘备,荆州可取,不可放过这个好机会。第四,从益州方面分析。“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指出益州地势险要,有广大肥美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诸葛亮又用“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史实打动刘备的心。诸葛亮又指出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他的政权极不稳固。通过这些分析,得出结论“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是说益州的“智能之士”希望得到圣明的君主,暗示刘备有这些有利的条件,应当取而代之。以上是诸葛亮就当时形势所进行的分析,这些分析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诸葛亮又根据以上分析,进一步推测将来形势的发展。诸葛亮主张“跨有荆、益”两州之后,“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内修政理”。那样,军事和政治密切结合,有了根据地,又无后顾之忧,政权就可以巩固,也就有力量与曹操争锋了。第7页诸葛亮还告诉刘备,不能轻举妄动,须等天下有变,即形势发展于己有利的时机一到,马上分两路进军。“诚如是”,总结上述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就是说,刘备所要达到的目的到那时都可以完全达到。隆中对策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大业可成,汉室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