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课程九第四章人格发展的精神分第四章人格发展的精神分析理论析理论第二节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说3一基本信赖对基本不信赖一基本信赖对基本不信赖((basictrustvsbasicbasictrustvsbasicmistrustmistrust))•这一阶段为婴儿期(0-约1.5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欲阶段。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在第一阶段的心理社会两极是基本信赖和基本不信赖。在这一时期,儿童无助感最强烈,最需要依赖成人。如果父母给这一时期的婴儿以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会产生基本信赖的情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婴儿的爱护和照料也象孩子的脸一样一日三变的话,他们就会产生不信赖的情感。4在这一时期,婴儿产生基本信赖及不信赖情感,当以信赖情感成分居多时,危机就得到了积极的解决。艾旦克森认为一定数量的不信赖对人来说是健康的,因为如果我们信赖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我们一定会碰到许多麻烦,这是不言而喻的。与危机的解决随之而来的是在人格中形成一种品质。这一阶段的危机的积极解决导致人格中希望品质(virtueofhope)的形成,人格中具有希望品质的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容易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这种儿童胆小懦弱,易于成为不信任他人,苛刻无度的人。5二自律(或自主)对害羞与怀疑二自律(或自主)对害羞与怀疑((autonomyvsshameanddoubautonomyvsshameanddoubtt))•1-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欲阶段,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这一时期,儿童学会了走、爬、推、拉、谈话等,而且,他们也学会了把握及放开。这不仅适用于对外界事物,而且同样适用于自身的排便排尿等活动。6父母按社会要求训练儿童,控制儿童行为,但这一任务相当棘手。父母必须在保证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律自治性的原则下,一方面合理地容忍儿童不良行为,一方面以足够的坚定使儿童改正不良行为,获得社会允许的行为。训练过严或惩罚不公正会使儿童产生怀疑和羞愧。如果儿童受到过于严格的训练和不公正的对待,就会产生羞怯和疑虑。因此,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应当掌握好分寸,既要给儿童开阔的自主空间,又要在不伤害儿童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其必要的节制。7•在这一阶段时,自律或自治对怀疑和羞愧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也就是儿童有更多的自治时,意志品质(virtueofwill)就在其人格中形成了。本阶段危机的成功解决,将会在儿童的人格中形成意志品质。(链接1:网络资源)•应该注意,意志和上面提到的希望品质都是自我的机能。它们不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能否延续,但它们影响一个人如何生活,没有希望和丧失意志的人仍能满足他们的本能需要,生存下去,但是他们不能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对生活缺乏乐观态度,他们生活得不充实。8三主动性对罪疚感三主动性对罪疚感•这一阶段在年龄上与弗洛伊德的性器阶段相当,即4-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9艾里克森认为,顺利渡过前两个阶段的儿童已认知到自己是个人,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面临的是他们应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他们在探索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他们便会发展较多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获得“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如果父母嘲笑或挖苦儿童的创新和想象,儿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并且当他们回想到自己被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会有一种罪恶感,这样他们将不敢越雷池一步,倾向于循规蹈矩的生活。如果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发展了较多的创新精神或进取精神,目的品质(virtueofpurpose)就会在人格中形成。10四勤奋对自卑四勤奋对自卑((industryvsinferiorityindustryvsinferiority))此期在年龄上与弗洛伊德潜伏阶段相当,即6-11岁,本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为: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一方面努力追求着自身的完善,促生了勤奋感;另一方面,儿童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害怕失败的自卑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