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7年12月第4卷第4期JNeuralNeurorehabil,December2007,Vol.4,No.4·练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张星明综述苗玲审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001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现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呈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趋势,是人类致残及死亡的重要原因。缺血性卒中有众多危险因素,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就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作一综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方法包括无创性和有创性检查两种。颈动脉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检查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管壁内径、斑块性质,能评价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判断粥样硬化进展程度。近年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成像(CTA)也广泛的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CTA在诊断颈动脉轻度狭窄和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几乎为100%;诊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91%和90%川。MRA诊断颈动脉重度狭窄病变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0%,诊断颈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100%,11。有创性检查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的“金标准”,可准确计算测量血管狭窄程度,但无法对斑块性质进行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近年来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已有大量临床研究,均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上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客观指标有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IMT与缺血性脑卒中IMT是指动脉超声检查中深部血管壁的“双线样”回声,分别代表管腔和内膜间的界面及中膜和外膜间的界面。颈动脉[作者简介】张昊明(1982一).男,上海人,研究生在读IMT的测量范围包括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近段。在健康的成人中,IMT<-1.0mm;当IMT>1.0mm被认为IMT增厚。颈动脉IMT增厚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标志之一,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损害的重要指标,其中颈总动脉处的IMT(CCA-IMT)增厚被认为是缺血性卒中重要危险因子。多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性随着颈动脉IMT增厚而增加。在鹿特丹研究中,调整研究人群的年龄和性别后,CCA-IMT每增加0.163mm,发生卒中的风险率增加1.4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研究中(CAPS)发现,调整卒中危险因素后,CCA-IMT每增加0.16mm,发生卒中的风险率增加1.17,而且年轻人群(<50岁)CCA-IMT增加发生卒中的风险率相比老年人(>50岁)高[4)。此外,有研究表明在脑梗死病人中,CCA-IMT与梗死侧有较好的相关性,梗死侧的CCA-IMT(1.02土0.18mm)显著高于对侧(0.87土0.17mm),CCA-IMT可以预测梗死灶可能位置[s)0Georgios[s〕等人发现CCA-IMT增加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在排除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后,CCA-IMT每增加0.Imm,脑梗死复发的可能性增加18%。其中,CCA-IMT是TOAST分型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组(AI)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而CCA-IMT与腔隙性梗死组(LI)和心源性栓塞梗死组(CI)复发相关性未达到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在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当IMT>1.2mm定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种表现。目前认为颈动脉斑块形成能增加卒中发生的风险性。鹿特丹研究发现在无症状的老年人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较颈动脉无斑块发生卒中风险性增加约1.5倍,与斑块的数量相关,与斑块的位置无关[’〕。在脑梗死病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72.8%,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25%),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除了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还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即斑块的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一般而言,超声下具有强回声斑块,即硬万方数据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7年12月第4卷第4期JNeurolNeurorehabil,December2007.Vol.4.No.4斑,由于表面钙化,较稳定,不易破裂、脱落,相对发生脑梗死的机会少,且症状轻,属于稳定性斑块;低回声或无回声斑块,即软斑,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