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VIP免费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_第1页
1/3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_第2页
2/3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_第3页
3/3
●人文与社科研究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3王金娟(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中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研究这些相似之处对于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KN字07-005(2007)03-0094-03AComparisonbetweenConfuciusandSocratesinTheirEducationalThoughtsWangJinjuan(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Jiangsu221008)Abstract:ConfuciusandSocratesweretheearliesteducationalistrespectivelyintheeastandwesteducationalhis2tory.Theireducationalthoughtshavesimilarityinteachingapproaches,object,goalsandcontents.Acomparisonbetweenthemwillenlightenusonquality-orientededucationatpresent.Keywords:Confucius;Socrates;educationalthoughts孔子与苏格拉底作为两个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般情况下很难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但是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教育思想被千古传诵、广为流传,至今仍备受推崇。本文拟通过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相似之处的比较研究,重温两位圣人的教育、教学思想的闪光点,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1教学方法:启发与“助产”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次精辟地表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他认为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这就是“启发”一词的源出。孔子的谈话法教学概括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2]这种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问答,在一问一答当中达到教育的目的。《论语·为政篇》记孟懿子问孝,孔子只是答以“无违”,孟懿子没有再往下问,孔子也就不往下讲了。学生提问到什么地方,孔子也就回答到什么地方,而且还按照学生当时的理解程度和积极程度而定。孔子又将此事告诉樊迟:“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进一步问“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这才进一步回答:“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是在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后,才给以教导和回答。这种一问一答的启发式教学使弟子受益良多,颜回曾赞叹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在西方,苏格拉底也倡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新思想的“产婆”,这和他的母亲是助产士也许有一定的关联。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总喜欢用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他在讲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492007年第3期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SICHUANENGINEERINGTECHNICALCOLLEGE2007年5月May20073[收稿时间]2006-10-05[作者简介]王金娟(1979-),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科技哲学研究生;专业方向:中西方哲学研究。而是通过问答、交谈和争辩来得出新的观点。即使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自相矛盾。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教学方法比作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两者有这样一个可比之处:苏格拉底在对话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她自己并不生育;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经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苏格拉底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启发、诱导他的学生发现真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