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typhoidfever)福建漳州第一七五医院郑瑞丹伤寒、副伤寒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福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节,气候温暖湿润,伤寒、副伤寒常年均有发生。近年来我科发表相关伤寒论文1、郑闽林、郑瑞丹,等,肠伤寒误诊16例原因分析,临床军医杂志2010,38(2):3162、周维英、陈洁、郑瑞丹,等,37例伤寒临床观察及护理,当代护士,2010,5:91-923、郑瑞丹,郭永木,谢建清、甲型副伤寒25例临床特点分析,东南国防医药,2007,9:205-2064、郑瑞丹,谢建清,饶日春,等,驻闽某单位伤寒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东南国防医药,2004,3:197-1985、郑瑞丹,吴秀艳,刘倚河,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型副伤寒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医药卫生,2009,17:2583-25846、郑瑞丹、徐成润、吴秀艳、等,肠伤寒的13型超声表现,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9:568-5697、郑瑞丹、高晓芳、陈洁、等,2起伤寒、副伤寒甲流行特点分析,传染病信息,2009,3:154-1578、郑闽林、陈洁、郑瑞丹等,伤寒性肝炎38例临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10,4:550-551要目一、概述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六、诊断和鉴别诊断七、治疗八、隔离及预防一、概述伤寒是什么病?★基本概念两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相同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急性肠道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二、病原学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有助于诊断;表面抗原“Vi”,有助于发现带菌者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有鞭毛,胆汁培养易生长。释放内毒素致病病原学三、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菌;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排菌3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流行病学长期或终身带菌者是伤寒持续散发的主要原因传播途径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流行病学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多散发儿童青壮年多见流行形式①散发性②流行性:水型或食物型流行特征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内毒素致病/二次菌血症病理解剖改变第一次菌血症发病机制第二次菌血症第一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第二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组织脱落第三周形成溃疡发生坏死第四周愈和,一般无瘢痕病理特点pathologicfeature五、临床表现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天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病程(第1周)(第2-3周)(第3-4周)(第5周)临床表现(1)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1.高热(稽留热)2.中毒性脑病(无欲貌)3.消化道症状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5.皮疹(玫瑰疹)6.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1、初期:病程第一周,发热及全身中毒表现恢复期:第5周,大约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临床表现(2)缓解期:病程3~4周,仍可出现并发症(2-4周)伤寒病程图慢性带菌者chronicbacteria-carrier少数患者痊愈后,伤寒杆菌仍可在胆囊中继续繁殖排菌大期限大于三个月者再燃进入缓解期后,体温波动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时,热度又再次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血培养可阳性)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热退1-3周后,发热等临床表现重又出现,血培养阳性,但较初发为轻,病程较短,并发症少复发与再燃RelapseandRecrudescence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肺部感染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胆囊炎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血培养第1-2周,阳性率最高。(确诊最常用)•骨髓培养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已抗菌治疗尤适。•粪尿培养第3-4周,阳性率最高。•胆汁培养慢性带菌者。•玫瑰疹吸取物培养血象:白细胞、粒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后消失,嗜酸细胞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价值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