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第1期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年2月·国外环境·环境水样采集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池靖,邢核,王光,连军编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j匕京100029)中图分类号:X830.5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6—2009(2007)O1—0057—03随着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监测分析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越来越受重视,环境监测实验室出具的数据质量也明显提高。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及其他一些技术方面的限制,技术人员往往比较重视实验室分析过程的质量保证,对于样品采集和前处理过程的质量保证则重视不够,从而影响了数据质量。为了取得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数据,应强调监测全程序的质量控制。因此,加强样品采集和前处理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是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关键。今介绍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水质采样技术标准(ISO5667)中有关质量保证措施的内容,以对我国相关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借鉴。1ISO5667的组成ISO5667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水质分析中有关采样的技术导则,整个导则包括14部分。ISO5667清单见表1。目前,我国已对其中5个部分进行了等效转化,并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形式颁布实施。已转化的标准主要包括采样方案设计及采样技术方面的内容,对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内容涉及很少。ISO5667中的第十四部分专门针对环境水样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作出了要求,并强调了制定该标准的意义主要在于:①为了监测采样方法的有效性;②为了证明样品采集过程中各步骤都有合适的质量控制措施,并且能够满足预期的目的,包括样品污染、样品不确定度、样品不稳定性等产生误差的来源是否得到控制,质量控制过程实际上就是提供一套检测采样误差,从而消除无效或者误导数据的操作程序;③为了量化和控制采样误差的来源;④提供用于污染事故或地下水调查等情况下简化的质量保证程序。表1ISO5667清单收稿日期:2006一ll—l0编译者简介:池靖(1956一),女,天津人,高级工程师,大学,从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一57—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第19卷第1期池靖等编译.环境水样采集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2007年2月2环境水样采集和处理质量保证导则(ISO5667一l412.1适用范围该导则主要适用于手动采集地表水、饮用水、污水、海水和地下水。导则中概括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用于污泥和沉积物的采集。2.2引用标准该导则引用的标准主要包括ISO5667—1:1980,水质一采样一第一部分:采样方案设计导则;ISO5667—3:1985,水质一采样一第三部分:样品保存和处理导则。2.3术语在术语部分,导则对准确性、偏差、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标准参考物、空白、样品加标、同收率、质量控制图、休哈特(Shewhart)质量控制、下控制限、上下警告限、中心限等14个术语进行了解释。2.4采样误差来源采样误差来源包括6部分:①污染,包括采样设备和样品容器、样品间的交叉污染、样品的保存和不适当的贮藏及运输;②样品的不稳定性;③不正确的保存;④不正确的采样;⑤从分布不均匀的水体采样;⑥样品运输。2.5采样过程的质量控制技术导则给出了确定采样误差的质量控制技术,并且强调了全程序的质量控制观念。对于采样来说,应从采样技术选择、采样地点、样品数量、装样方式、采样人员培训、样品运输、样品保存等方面综合考虑,同时还应对采样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详细记录。关于采样质量控制工作占整个分析工作比重的问题,导则认为主要依赖于整个项目的目的,但一般不应少于2%。一个合适的质量控制方案应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技术手段:①采集重复的质量控制样品检验精密度;②现场空白样检验样品是否受到污染;③加标回收样评估样品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2.5.1重复样品重复样品能够评价不同采样过程的随机误差,包括:①分析误差,重复分析在实验室准备的同一个样品,能够估计出短期的分析误差;②分析与二次分样/转移的误差,分析采集于现场的平行双样(B1和B2),数据之间的差异能够估计出分析加采样的误差,这种差异包括贮存引起的误差,但不包一58一括现场采样设备引起的误差;③分析与采样的误差,分析分别独立采集的样品(A1和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