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笔谈�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王虹虹,曾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曾红,王虹虹�⋯⋯⋯⋯⋯⋯⋯⋯⋯⋯⋯⋯⋯⋯⋯⋯⋯⋯⋯�脑血栓的诊治王虹虹,曾红�⋯⋯⋯⋯⋯⋯⋯⋯⋯⋯⋯⋯⋯⋯⋯⋯⋯⋯⋯⋯⋯⋯⋯⋯�脑栓塞的诊治曾红,王虹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治曾红,王虹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王虹虹,曾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北京100043)do:i10.3969/.jissn.1008-1089.2011.06.0021�概念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散的脑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群。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其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TIA和腔隙性脑梗死。2�流行病学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80%~85%为缺血性脑卒中。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有两大趋势:�年轻化的趋势: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不明显,易被患者忽略而没能及早发现、早期治疗而延误病情;椎-基底动脉化趋势: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多见头晕或眩晕、恶心或呕吐、走路不稳或倾斜等,头颅CT不易作出诊断,使误诊率高。3�病因及发病机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机制是缺血区的神经元代谢所需的氧及其他营养物质骤减,造成缺血中央区的神经元能量代谢衰竭、酸中毒、细胞离子失衡及兴奋性毒性坏死、自由基增加等致神经元坏死,而周边区通过侧支循环尚存在可恢复的神经元和水肿带,又称半暗带。3.1�高血压�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故降压目标一般应!140/90mmHg。3.2�糖尿病�血糖控制对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及大中血管病变均有保护作用,血糖控制不良与脑卒中复发有关。�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靶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3.3�脂代谢异常�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较大。降低胆固醇水平主要通过行为、生活方式改变和使用他汀类药物,目标是使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降至2.59mmol/L以下或使LDL�C下降幅度达到30%~40%。对于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或有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或动脉源性栓塞证据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目标LDL�C<2.07mmol/L或使LDL�C下降幅度>40%。∀7∀中国临床医生2011年第39卷第6期(总407)ChineseJournalForClinicians3.4�心脏病�脑的血液来源于心脏。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时,脑的供血量不足,会引起脑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有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发作时,左心房内的栓子脱落进入脑血管,可引起脑栓塞。3.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加了脑卒中的风险。叶酸、维生素B12与B6摄入量是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决定因素,其中叶酸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此外,年龄越大,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越高,55岁以后发病率大大增加;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4�诊断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4.1�院前处理�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眩晕伴呕吐等。现场急救人员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建立静脉通道;评估有无低血糖。4.2�急诊室诊断及处理�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及时评估病情和诊断至关重要,医院应建立脑卒中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