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的经济功能一、资本积累功能资本积累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之一。早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对内暴力镇压和对外进行掠夺为主要手段的资本原始积累方式。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与经济发展,资本所有者的产权越来越受到法律的保护,资本积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依靠信用方式积累和积聚资金是现实可行的有效方式。在商品经济运行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资金本身的运动规律,生产的季节性、临时性变化,相对于收入来源的个人消费滞后等原因,在全社会任何时候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暂时闲置资金和个人收入。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又需要不断的补充资金,从而形成对资金的长期需求。这样,资金闲置与资金渴望增值的本性产生了矛盾,因此,二者都有重新投入流通的要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资金和收入分属不同的所有者,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的经济利益各不相同。所以,资金的让渡就不能是无偿的,而必须是有偿的,这种有偿的手段就是利率。有了利率的存在,就有收息的可能。利息收入的诱惑,可使闲置资金者主动让渡资金的使用权,从而使社会能够积聚更多的资金。利率越高,对投资者的诱惑力就越大,社会就有可能积聚更多的资金。总之,通过利率杠杆来积聚资金,可以获得在中央银行不扩大货币供给的条件下,全社会的可用货币资金总量增加的效应。当然,不能为了积聚更多的资金,而不加限制地提高利率,因为利率水平要受到平均利润率、筹资者的还本付息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二、宏观调控功能利率是经济的内生变量,也是金融政策的外生变量。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当经济繁荣时,由于信贷需求量增加,利率就会提高;相反,经济不景气,对信贷需求量则会减少,利率自然就会下降。由于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经济的发展走势,于是各国政府及金融管理当局常常利用利率手段来改变经济的发展态势,使利率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1)调节货币供求在市场上资金供求缺口比较大时(资金供给<资金需求),为促使二者平衡,就采取调高存贷款利率的措施,在增加资金供给的同时抑制资金需求。其传递机制是:当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时,中央银行就要调高再贷款利率(或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保持其既得利润,它就必然要同时调高存贷款利率;其中,贷款利率的调高会使借款人减少,借款规模压缩;存款利率的调高会使存款人增加存款且使存款来源增加。这样,在资金供给增加的同时,资金需求又在减少,从而使资金供求趋于均衡。当资金需求小于资金供给时,还可以推出另一个方向相反的传递机制。在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运用利率杠杆进行有效地抑制。总之,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的存款规模,进而会减缓或增加社会购买力对商品市场的压力;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的贷款规模,决定货币供应量,对币值稳定有重要影响。(2)优化资源配置利率调高,一方面使拥有闲置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受利益诱导将其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使全社会的资金来源增加;另一方面,借款人因利率调高而需多付利息,成本也相应增加,而成本对于利润总是一个抵消因素,由此而产生的利益约束将迫使那些经济效益较差的借款人减少借款,使有限的资金流向效益高的行业企业和产品,从而促使全社会的生产要素产生优化配置效应。因此,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会自发地引导资金流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3)完善国民经济结构首先,国家利用利率积聚资金的功能,使分散在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再生产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得以集中起来,转化为信贷资金,通过信贷资金的分配,满足生产发展的资金需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其次,国家再对急需发展的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适当降低利率,支持其大力发展;对需要限制的某些加工行业,则适当提高利率,从资金上限制其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健康、协调的发展。(4)调节国际收支当国际收支逆差比较严重时,可以将本国的利率调到高于其他国家的程度,这样一方面可以阻止本国资金流向利率较高的其他国家,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外资流入本国。但是,当国际收支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