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WORLD《新闻世界》九月/上月刊媒介纵横一、哈罗德·英尼斯生平及学术成就哈罗德·英尼斯(HoroldInnis,1894-1952),1894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乡村的一个浸礼教家庭。受宗教环境熏陶,个人主义和政教分离观念是童年英尼斯最早确立的信仰,直至影响其一生的学术追求。根据学术视野的不同,哈罗德·英尼斯的一生,先后可分为“作为经济学家的英尼斯”和“作为传播学家的英尼斯”两个不同阶段。“作为经济学家的英尼斯”其学术成就集中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长期的田野调查、超强的综合整理能力,使他成为当时加拿大著名的经济学家。这一阶段其主要著作有《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加拿大的大宗商品生产问题》、《现代国家的政治经济学》等。“作为传播学家的英尼斯”从1940年起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传播学史论研究,英尼斯把传播媒介放在社会历史运转工具的宏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开创了后来蔚为壮观的媒介环境学派。这一阶段其主要著作有《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等。二、哈罗德·英尼斯的传播思想(一)英尼斯的“大媒介”观念一般认为,英尼斯是“泛媒介论”者。他认为,凡是能够负载信息的物质都是媒介,媒介的含义应该非常广泛。除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英尼斯所认为的媒介,还包括石头、教堂、图书馆、莎草纸等几十种之多,甚至把货币、高楼大厦也纳入其中。他的著述中还隐含着一种思维,即把口语、字母表、诗歌、戏剧、法律、哲学、数字、广告等也看作一种媒介,因为它们能够反映某些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思潮。英尼斯认为媒介性质决定内容特征。媒介性质不同,其传递的内容和对使用者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新的传播媒介不仅能产生新的内容形式,也能改变人们使用媒介的方式。新媒介出现伊始,会使用己有媒介的内容,但当新媒介的长处和短处被使用者熟悉了解后,就会发展出相应的新的表达方式。①此外,英尼斯强调,每一种媒介都有不同于其他媒介的特征,有其长处和短处。每一个社会都会有多种媒介并存,它们共存时既能弥补彼此性质上的差异,也能抵消彼此的功能。社会上主导媒介和非主导媒介之间的竞争从未间断,而一个稳定的社会需要认识不同媒介的价值,在媒介的使用上保持平衡。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新文明的诞生———以媒介作为文明分期的标志。英尼斯以媒介为考察文明兴衰的工具,将漫长的历史划分为9个部分:A、埃及文明(莎草纸和圣书文字);B、希腊/罗马文明(拼音字母);C、中世纪时期(羊皮纸和抄本);D、中国纸笔时期;E、印刷术初期;F、启蒙时期(报纸的诞生);G、机器印刷时期(印刷机、铸字机、铅版、机制纸等);H、电影时期;I、广播时期。同时,他还有一个简化的版本:“为求方便,我们可以把西方历史分为文字和印刷两个时期。”值得指出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分期方式,英尼斯论述重点都是历史上各帝国和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媒介。他的研究通过分析主导媒介性质及主导媒介对文明的影响,旨在探寻人类文明兴衰的内部机制。(二)传播偏向论英尼斯从媒介和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传播媒介具有偏向性”的理论:任何特定的传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其偏向性。举例来说,羊皮纸、石块等重型的材料是“偏向时间的媒介”,由于这类媒介与具体物质紧密相连,因此它倾向相对稳定的政治集权。相反,诸如莎草纸则属于“偏向空间的媒介”,它更易于促进世俗关系朝政治分权方向发展。从文化角度来讲,时间文化是信仰的、来世的、礼仪的和道德的文化;空间文化则是世俗的、科学的、物质的和不受约束的文化。时间意味着神圣、道德和历史,它与等级体制和集权化宗教形式有关。空间则意味着现在和将来、技术和世俗,意味着帝国的兴起、扩张,它与现实的世俗政治权力有关。显然,在任何文化中,这两种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一显一隐发挥作用,若一味地偏向时间或空间就会造成社会动荡。一个稳定的社会应该在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之间寻求某种平衡。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感兴趣的始终是领土扩张,西方文明违背对时间的延续问题,一试论英尼斯的传播思想■刘艳徐健【摘要】本文阐释了英尼斯的主要传播思想并对其进行评析,揭示英尼斯传播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