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15.09.017刘如秀治疗心房颤动经验解析刘金凤1,陈靖2,童建霞3,徐利亚4,汪艳丽1(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53;2.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北京100075;3.北京市门头沟区门城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2300;4.北京市隆福医院,北京100010)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惊悸”“怔忡”“心悸”等范畴,心房颤动不仅可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存在脑血管栓塞的危险。刘如秀教授根据临床30余年的临证经验,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心肾脾关系密切,其病位在心,病本在肾,与脾相关,其病性多属本虚标实,虚为气阴两虚,实为气滞、瘀血、痰湿,病机关键在于阴不敛阳,阴阳不相顺接。治疗上善用炙甘草汤和生脉散加减以益气养阴,兼证则随证治之,重点在育阴潜阳,安神定悸。关键词:心房颤动;心律失常;老中医经验;刘如秀教授;从肾论治中图分类号:R541.75;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5)09-1646-04收稿日期:2015-05-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3447);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项目(2009年);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双百”工程(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CM20141006);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0年)作者简介:刘金凤(1981-),女,湖北荆门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E-mail:jinfengliu2005@163.com。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约占所有住院心律失常患者的1/3。房颤在总体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4%~1.0%[1],在ATRIA研究中,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在Framingham的研究人群中,80岁以上的房颤患病率高达8.8%[2]。国内研究提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3]。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尤其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轻者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房颤常继发于某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心病、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亢等疾病。也可见于正常人、情绪激动、手术后、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紊乱。房颤的发生机制目前仍未明确,临床可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药物治疗目前仍是房颤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是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非药物疗法应用有限,而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房颤的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刘如秀教授是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作为国医大师刘志明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刘老师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已经3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擅长内科及疑难杂症的诊治。现将刘如秀教授治疗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刘老师认为中医药治疗房颤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并且安全无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长期坚持服用;此外中医药还可以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病情、体质等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治疗用药,因人施方,针对性更强,因此发展前景很好。中医古籍中并无房颤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惊悸”“怔忡”“心悸”“胸痹”等范畴。“惊悸”这一病名最早出现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认为因惊而脉动、因虚而心悸,并通过脉象论述了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惊恐所触导致心悸的病因病机。刘老师认为房颤的发生与心肾脾关系密切,其病位在心,病本在肾,与脾相关,其病性多属本虚标实,虚为气阴两虚,实为气滞、瘀血、痰湿,病机关键在于阴不敛阳,阴阳不相顺接。治疗方法为益气养阴,兼证则随证治之,重点在育阴潜阳,安神定悸。1病因病机1.1病位在心,病本在肾,与脾相关房颤的病位在心,心者,君主之官,主血脉及神明。房颤常见心中动悸、怔忡或脉结代,甚则神昏不省人事等症状,皆是血脉及神志方面的改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心病可及其他脏腑,如病理产物瘀血、痰浊停留于它脏,临床心脏多表现为心气虚证。房颤病本在肾,肾藏精,为先天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