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第3期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cademic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Mav.200No.3明代苏州文人园解读曹林娣(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要:园林是历史的“物化”,也是“人化”的历史,明代苏州园林的质和置已臻颠峰,文化格调高逸,熔文学、哲学、美学、建筑、雕刻、山水、花木、绘画、书法等艺术于一炉,也创造了中国文人“隐于市”、“隐于艺”的环境和生活模式,是我们研究明代文人人格建构和审美雅尚的重要物质实体。本文对明代园林物质建构中凸显的人格理想等进行文化解读。关键词:明代;苏州文人园;人格;审美;“游于艺”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403(2Oo6)030090-07苏州园林至明代已经高度成熟,有明一代,著于史籍的园林多达271处,其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拙政园、留园和艺圃都建于明代,拙政园、留园和颐和园、承德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明代苏州园林的主人,有勇退归来的台阁重臣,有“园庐无恙客归来”的隐退者,有视英名利禄云过眼的“肥遁”清流,有“不使人间造孽钱”的名士,也有乡绅、富商、致仕卸任的京官等。他们大多属于中国的文化精英,讲究文品与人品同构,他们以隐逸出世的情趣、思想、达与穷的相反相成构成了文人阶层完整的人格和精神支柱,他们在“游于艺”中净化着人格,在“隐于艺”中涤荡性灵,享受人生:雅藏、雅赏、雅集,读书、绘画,澡溉涤胸,既是表现古代文人生命情韵和审美意趣的生活方式,又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积淀在后代文人的内心深处。黑格尔称园林是“替精神创造的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1o3,明代的苏州园林是替什么样的“精神”创造的环境?这种“第二自然”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这是解读明代苏州园林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收稿日期:2006—01—16作者简介:曹林娣(1944一),女,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9O·引论元末以来,因统治者“以功诱天下”,弛商禁,开通海运、漕运,处于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交汇地的苏州,丝织业、纺织业崛起,成为商品集散地之一。洪武年间(1368-1398),其经济情况与隋唐洛阳、南宋吴兴、明代南京相类似。成化年间(1465—1487)“愈益繁盛,闾檐辐辏,万瓦甍鳞,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基盒,交驰于通衢。水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舞与市声相杂。凡上供锦绮、文具、花果、珍馐奇异之物,岁有所增,若刻丝累漆之属,自浙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益巧而物产益多”H。浸淫于传统儒学的文人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隐逸理念,他们依附城市,流连市井,辗转城镇,交游唱和,笙歌玉宴,以“得从文酒之乐”为幸事;提出“大隐在关市,不在壑与林”,追求不受利禄束缚的纯真之心、逍遥之身。“隐丘复事王侯”及时行乐和辞官退隐,甚至讥晋之陶、汉之邵平“占清高总是虚名”。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宋元时期支撑着文人士夫精神高度的高逸化理想,也多多少少沾染上功利性的现实土壤。艺术审美趣味也有了深刻的变化,文学艺术创作不再停留在“自娱”上,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江南富族著姓,求翰林名士墓铭或序记,润笔银动数二十两,甚至五十两”。明建国之初,中央集权制度恶性发展,特别是设立锦衣卫和东西厂,对群臣和百姓实行恐怖特务统治,并一改历代“以礼待士”的传统,将君臣变为主奴,实行残酷的廷杖制度。又因元末“士诚之据吴也,颇收召知名士,东南士避兵于吴者依焉”]7326,士人被难,择地视东南若归。张士诚败亡后,朱元璋以各种方式屠杀、摧残吴中文人,士人朝不保夕,出处皆危。在思想文化领域,王学左派“心学”的兴起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并与文人追求适意自在、洒然无拘的生命情韵重合,于是,处世超然旷达、精神宁静恬淡成为文士们闲暇时表示高雅淡泊的一种手段,失意时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我安慰。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专制制度的压榨,时风的熏染,使更多的文人为保全生命,坚持节操,选择了隐逸遁世。明代士人大多为诗书画兼善的全才型人物,具有将内心构建的超世出尘的精神绿洲,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