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第25卷第6期保定学院学报JOURNALOFBA0DINGUNIVERSITYNOV.,2012Vok25No.6【保定研究】略论孙承宗与袁崇焕及其评价问题师昌纶(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孙承宗、袁崇焕原来都是儒生、文官,在目睹强敌压境、国势临危之时,他们毅然习悉兵事,奋勇走出朝堂,顶风霜,冒锋镝,统兵作战,拼杀在御敌救国的最前线,彰显了精忠报国的儒将风范。二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孙承宗是上级、是先生、是引路人;袁崇焕是下级、是学生、是追随者。但是,从清初到今天,说到明末辽东抗清的英雄人物,人们大多知道有袁崇焕,却很少知道有孙承宗。其中缘由,当从清朝当政者基于自身立场的行为、《明史》编撰者有失客观与公允的记述和评论中去探寻。关键词:明史;清史;孙承宗;袁崇焕;历史人物评价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12)06—0l19一o4明朝初年,为安置居于吉林附近及穆棱河流域的女真族,置建州卫,岁一朝贡。又增置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尔为之长(即清朝之肇祖)。他们之后逐步移至兴京(今辽宁新宾),又向西发展,与明朝贸易互市,也时有纠葛,渐至争战,双方角逐于山海关外至锦州一带。明朝廷即设辽总兵或经略、督师,率兵以制之。从神宗万历元年(1573)开始,陆续在此统兵主帅有李成梁、杨镐、熊廷弼、王化贞、袁应泰、王在晋、孙承宗、袁崇焕、高第、洪承畴等,其中当以孙承宗、袁崇焕功绩最著。孙承宗字稚绳,高阳县(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西庄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第二名。授编修、进中允。熹宗即位(天启元年,1621),孙承宗以左庶子充日讲官,熹宗称赞他讲得最好。是时,明朝与建立后金国的努尔哈赤屡次交战,经萨尔浒战役(1619)和辽沈战役(1621)之败,形势吃紧,朝中因孙承宗知兵,拟荐他前去主持军事,熹宗不舍。但孙承宗却对辽沈形势十分关心,上疏指陈当时兵事之弊说:“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疑。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建议“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沈雄有气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又提出“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平(今河北卢龙)大帅,修蓟镇(今北京蓟县)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得到熹宗的“褒纳”。他还提出对失职的边帅熊廷弼、王化贞等进行惩办,使“朝右耸然”。天启二年(1622),广宁(今辽宁北镇县)战役,明军又败于后金。辽东经略王在晋要在山海关外再筑一道重关,其下属诸将袁崇焕、沈柒、孙元化等不同意,向朝廷报告,朝廷一时不能决定。孙承宗自告奋勇前往察看定夺。他到后,经过实地考察,以充足的理由否定了修筑重关的意见,提出坚守关外的宁远(今辽宁兴城)及觉华岛(兴城县南十二里的海中)的意见。回朝后,面奏王在晋不能胜任,自请前往督师。遂于同年八月,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便宜行事,不从中制”。他到任后,采取稳固防守、逐步推进的战略方针,招募、组训以辽人为基础的军队十一万。“前后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孢石、渠答、卤檐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其车营是创造性地将战车与火器结合在一起,成为以热兵器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兵种。拜马世龙为大将,重用袁崇焕、满桂、赵率教、祖大寿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从而使形势大为改观,后金未敢轻易进犯。正当他准备发动进攻,收复失地收稿日期:2012—07--05作者简介:师昌纶(1925一),男,河北徐水人,馆员,主要从事文史研究。119万方数据师昌纶:略论孙承宗与袁崇焕及其评价问题之际,朝廷内却发生了变化,阉党头子魏忠贤利用熹宗年幼贪玩的“机遇”,把持了朝政。魏对孙承宗先施以拉拢手段,派其党徒携神炮、甲仗、弓矢及十万白金前来劳军,实际是窥探虚实。孙承宗听到消息,立刻给皇帝上疏说:“中使(太监)观兵,自古有戒”。而对前来的太监又冷漠待之。魏忠贤见拉拢不成,便施以打击。孙承宗计划进兵,向朝廷请饷二十四万两,魏忠贤把持的兵部、工部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