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创新演练大冲关岳麓版选修1(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社会动荡变革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析:“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分别反映了这一时期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崩溃,体现社会动荡变革的时代特征。答案:A2.(·重庆高考)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①恢复了周礼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③实行“初税亩”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管仲改革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鲁国实行初税亩,故排除含③的B、D两项。结合材料信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可知②④正确,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3.春秋后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基本上是在相同的背景下进行的,作用基本相同。即都增加了国家收入,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答案:A4.年是农业税取消的第七个年头,农业税最早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春秋时期,荒地不断开垦,私田数量大增,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向国家交税。于是,许多国家不得不承认土地私有,征收土地农业税,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答案:A5.他是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尽地力之教”是他的经济策略,主持制定《法经》是他在法律制度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A.管仲B.李悝C.吴起D.西门豹解析:李悝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答案:B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改革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D.“平籴法”解析:要防止“谷贵”和“谷贱”这一物价起伏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只能与平抑物价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7.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奴隶主贵族B.商人C.新兴地主D.农民解析:材料中李悝指出只有对国家有功劳才能享受高的待遇,并且提出要赏罚分明。这一主张使得原先靠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受到打击。答案:A8.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不正确②正确C.①②均正确D.①②均不正确解析:春秋时期改革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基础的变化,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主要是上层建筑的变化。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8分,10题10分,共18分)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的赋税是以井田为单位征收的。在井田制下,每户土地都是百亩,所以每井所出的赋税和劳役都是一样的。《孟子》说“周人百亩而彻”。材料二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帮助齐桓公实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政策……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而分等征赋。材料三公元前548年,楚国令尹(最高行政长官)子木在整顿楚国军赋时,推行“量入修赋”的原则。具体做法是:登记全国土泽田地的具体情况,度量山林水泽的出产,分清丘陵高土,注明盐碱地,计算水淹地,划分小块地,并规划肥沃土地上的井田等等,实际上是根据不同的土地情况及其产品种类和数量来确定赋税。请回答:(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管仲的赋税制度与西周时期相比,有何变化?你如何看待这一变化?(6分)(2)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二,其赋税政策有何一致性?二者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2分)[解析:本题以赋税制度的演变为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