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沁园中学王东霞学习目标:1、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2、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感受孙中山百折不饶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教学难点:孙中山精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新课讲授:一、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1.从“医人”到“医国”(阅读内容)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史料过渡: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2.从“改良”到“革命”①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②开始的标志: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③投身革命事业的概况:A、创立同盟会:(视频)背景:民族危机加深;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党概况:1905年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展开复习)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意义: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过渡:之后革命党人又发动了数次起义,仍归于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尤其是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高度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当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筹措起义经费(据唐德刚,当时孙正在一华侨饭店老板处跑堂)中国传来了革命胜利的消息。B.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民国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请回答:1、选自何文献?什么时间颁布的?2、依据材料判断制定原则是什么?3、此文献的颁布有何意义?C.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二次革命1913→护国运动1915→两次护法运动1917、1920结果:失败,说明了说明问题呢?孙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有改弦更张(斗争纲领、斗争方式、力量依靠等),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孙中山认识到了吗?(认识到)革命以来叠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所致。因此,第一点要打破军阀,第二点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这促使了他新的转变3.从“旧民主主义”到“新三民主义”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①条件: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义为指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中共的帮助材料练习:材料一“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俄国革命指什么?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材料一中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复习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联系必修三专题四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②国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