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录导入新课学习目标整体感知问题探究品味语言课时作业学习目标①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②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③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④理解文章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①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②理解文章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③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导入新课青蛙为什么在开水里逃生,却在温水里死亡?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圣人,他对这个故事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常怀忧患意识会使人和国家生存和发展,反之则会导致萎靡死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整体感知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①对课文的预习效果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②对重点字词的落实。2.听读课文,掌握句子节奏。①自由朗读,读顺课文。②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③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整体感知3.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找出文中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并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第一部分第1层:(1句)列举古代六位先贤起于贫贱的事例。(举例论证)暗示:逆境也能成就人才。第2层:(2句)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道理论证)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论据论证整体感知第二部分第1层:(1—2)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反面论证:安乐致国灭亡(对比论证)第2层:(3句)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论点问题探究1.相对于古人艰苦的生活环境,现代社会丰富的生活就缺少了对人的磨砺。有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我们已经过时啦。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否觉得它还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问题探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十分丰富,很容易让人消磨意志、沉沦堕落。因此常怀忧患意识会使人和国家生存和发展,反之则会导致萎靡死亡。尤其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没有古人那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但我们也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不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刚毅、坚强的意志,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才能。只有这样才能经受住人生的磨难,有所成就。问题探究2.文中列举了六位先贤历经贫贱、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子,为我们诠释了“逆境造就人才”的范例。而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是如何看待?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探究我认为“逆境造就人才”理由:身处顺境的人,在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导致人萎靡堕落,使人失去上进心。相反,身处逆境的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容易磨砺人的意志,增强自己的上进心,最后有所成就。例如“曹雪芹举家食粥,终成《红楼梦》”“司马迁遭受宫刑而作《史记》”。问题探究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这两个条件的?•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砺。•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即能通过各种困难的逆境来磨练自身的品格意志,增长自身的才能。当然也不能忽视客观条件,有时它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品味语言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劳”“饿”“空乏”“乱”在语法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处于贫困之中,使……受到扰乱”。•“动”和“忍”则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受到惊动,使……坚忍”。•通假字:“曾”通“增”:增加。品味语言句子翻译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此句是在总结前面六位先贤的事例后提出的观点,意在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性格、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练。即能担当“大任”的能力。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