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存智慧孔子不仅是个贤人,还是一个智者。他通过与弟子的对话,来传达他的人生智慧。一、求知的智慧:实事求是,知错即改孔子告诉仲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借此表明: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所以孔子又指出: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孔子弟子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与人格卑下的人相比,君子不是不犯错误,而在于他犯了错误从不掩饰,而是勇敢地面对。总之,正视错误是很重要的。而改正错误更重要。“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这意在强调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却不改正。可以说,“知错能改”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的态度。二、处世的智慧:责己严,待人宽在孔子看来,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仔细想来,这话有道理。人都不是自然人,人在社会,就要与人相处。与人相处就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三、理政的智慧:欲速则不达孔子,面对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的子夏,告诉他施政的关键。具体来讲,有这样三点:1、做事情不要贪快,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2、不要贪求小的利益,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作长远考虑与打算。三、治国的智慧:取信于民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做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如果没有輗、小车如果没有軏,就无法行走一样。人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当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施政时,孔子告诉他“使食粮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百姓就会信任政府了。”这三项最重要的是哪一项呢?子贡问道:“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这三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武器装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还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剩下的两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那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了。”由此足见,取信于民,是施政之根本。四、修身的智慧:有品节,惜时努力孔子以松柏为喻,指出人应该像它那样有品性,有气节,他还以时间不喻,告诉我们,要懂得珍惜光阴。一句话,一个人要变得内心强大,就要多学习,勤思考,积极投身社会变革,不浪费光阴,不虚度年华。孔子的生存智慧,其实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