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VIP免费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_第1页
1/5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_第2页
2/5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_第3页
3/5
·专题综述·〔文章编号〕1007一0893(2006)06一0390一05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毛建平姜振宇‘李薇吴天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吉林夏珊珊吴婕长春130021)〔摘要〕血检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疲(TP)是一种以广泛血小板微血栓形成为特征的血检性微血管病,其病死率极高。近年来对TTP的发病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认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在该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藉此对发病机理深入研究的同时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关键词〕血检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疲;发病机制;治疗〔中图分类号)8544+6〔文献标识码〕A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疲(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微血管血栓一出血综合征。首例病例是在1924年由Moschcowitz报道的,故该病又称为Moschcowitz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损害五大临床症状,病死率极高。近年来,对TTP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作者就其作一综述。1发病机制1.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是正常止血过程中必需的成分,其主要功能是介导血小板在损伤的血管内皮下的豁附,从而启动初期止血。VAT缺乏或结构异常就会导致一种较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一血管性血友病(vWD),若vWF水平过高会造成慢性内皮细胞损伤,可导致血栓性疾病。Moake等m在1982年发现在TTP患者血浆中存在一种超大分子量的vWF(ultralargemultimersofvonwillebrandfactor,ULvWF),不同于正常人血浆中的vWF分子,且认为超大vWF多聚体的出现可能由于内皮细胞过多分泌vWF或降解vWF的酶系统缺乏所致,这一观点被后来的研究所证实。超大vWF多聚体储存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可微量出现于正常血浆中[z1ovWF被分泌到血浆后经历酶解过程,执行这一酶切作用的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最近人们发现,TTP患者血浆中有ULvWF,但缺乏一种裂解vWF的酶,即vWFCP。当vWFCP缺乏时,形成大和超大vWF多聚体与血小板结合,在微血管床形成富含vWF和血小板的血栓,使两者耗尽;vWF在TTP血栓形成中起作用,并不仅限于超大多聚体,超大vWF多聚体具有高豁附性,比小的vWF多聚体更易结合血小板形成微血栓。1.1.1ADAMTSFurlan等〔,,和Tsai等,,在相互独立的研究中发现多数TTP患者存在一种血浆金属〔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X通讯作者〕2006一08一20吉林省科技厅资助课题(200505202)毛建平(1981一),男,山东省东营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血液病的研究。Tel:0431-5612742390蛋白酶缺陷,不能裂解vWF亚单位特异性肤键。在19%年,此种金属蛋白酶被Furlan和Tsai证实为vWFCPo2001年此种金属蛋白酶被提纯,阐明是一种裂解素样,伴凝血酶敏感蛋白I型重复区的金属蛋白酶(adisintegrin-likeandmetalloproteasewiththrombospondintype1repeats),命名为ADAMTS,属ADAMTS家族,其编码基因已被克隆【51。其基因定位于9号染色体(9834),长度为37kb,含29个外显子。ADAMTS,。相对分子质量为300X103,能特异地降解vWF,切割位点为A2结构域的勺r842-Met843。原位杂交研究提示ADAMTS,,由肝窦细胞合成。当ADAMTS,。基因突变使其酶活性极度降低,或循环中存在抗ADAMTS,,的自身抗体时,不能裂解vWF多聚体,则血小板通过其表面的PGIba和vWF勃附,从而激活血小板表面的PGIb/IQa受体,经纤维蛋白拼联,发生血小板聚集,扩展后生成血小板血栓,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功能受损,即发生血栓性微血管病变,此为目前提出的TTP的发病机制!,”,。Raife等〔6]研究证实,ADAMTS,。的活性降低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其降低的原因是由于自身抗体的存在和基因异常。1.1.2ADAMTS,。基因突变近年的研究证实[71家族性TTP患者的发病是由于ADAMTS,。基因异常所致。在2001年,Levy等‘B,分析TTP病人基因组DNA证实在ADAMTS,,基因发现了12种突变,涉及所研究的15个等位基因中的14个,这些突变包括插入、缺失、置换和剪切等,其后果是导致vWFCP结构和功能改变,甚至缺乏。同时,Levy等[8]的发现证实了大多数甚至全部家族性TTP发病的基本分子机制是ADAMTS,...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