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2-04-05基金项目:湖南省2011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1B181]作者简介:燕良轼(1956-),男,湖南桃源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有着成功的学习实践,而且还对学习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理论成就。我们的古人就已认识到学习在改造人性和变化气质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通过学习可以“化性起伪”,可以“假物以为用”。为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不仅对学习的价值资源、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与阶段都进行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和研究,而且对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者的心理资源提高学习效率问题进行过独特的关注。他们已经意识到学习策略的使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一直是我国古代学者十分热衷探讨的问题。虽然中国古代没有出现学习策略(learningstrategies)这个词汇,但是关于学习策略的思想和应用却是相当丰富的。据归纳,我国古代学者所涉及到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质疑策略、循序渐进策略、熟读精思策略、深造自得策略、八面受敌策略、提要钩玄策略、触类旁通策略、博约结合策略、熟能生巧策略、与师友切磋策略、主一法与煮肉法等。中国古代的学习策略与现代西方学习策略相比较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它们不能相互取代,而是能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将古人提出的这些学习策略放在现代视野下审视也有相当实用的价值。一、学则须疑:克服学习中心理定势的策略在古往今来历代学人的学习或研究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是经常困扰着学习者:一是缺少问题意识;二是不能摆脱已经形成的心理习惯或心理定势。许多学习者之所以缺乏创造力,常常就是因为不善于变换思维的角度,被已有的思维习惯和定势牢牢束缚,无法摆脱。正是针对这样两个问题,我们的古代学者提出了一个简便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那就是“学则须疑”,即在整个读书与学习中都要有一种质疑的精神。用现代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这种质疑精神,一方面可以在学习中增加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克服已成之见,使思维变得灵活。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古人把质疑看得非常重要,甚至认为没有质疑就等于没有学习,将质疑与学习等同起来。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就一定有质疑,没有质疑的读书、背诵都不能称作学习。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1]按照这样的标准,一切缺少问题意识的学习都不能算作学习。因此学习者应当自始至终有一种质疑精神。孟子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诗广传》中,详细论述了学习由不疑———疑———不疑的过程,即将学习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不疑到有所疑。即“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长”[3]。第二个阶段:由疑最终归到不疑。即“由疑至于不疑,为道日固”[3]。他对“学问”之事,提出“问”重于“学”的主张。他说:“三代以下,于学者博,于问也寡。三代以上,于学者略,于问也详。”[4]这就是说,学生学习时,于学尚可简略一些,而于问则必须详尽,特别是自问或自省尤为重要,因为有问才能有所心得[5]。对于通过质疑克服心理成见与心理定势的见解北宋的张现代视野中的中国古代若干学习策略燕良轼,曾练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学习策略的概念,但有关学习策略的思想与实践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据归纳,我国古代学者所涉及到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质疑策略、循序渐进策略、熟读精思策略、深造自得策略、八面受敌策略、提要钩玄策略、触类旁通策略、博约结合策略、熟能生巧策略、与师友切磋策略、主一法与煮肉法等。将这些策略置于现代心理学视野中也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特色与价值。从现代学习视角解读和应用这些策略,对于我们丰富现代学习理论,建构学习型社会仍然是有裨益的。关键词:学习策略;深造自得;熟读精思;博约结合;提要钩玄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4-0113-06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ournalofEducationalScienceofHunan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