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年1月第18卷第1期JPracHepatol,Jan.2015.Vol.18No.1·······················综述·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s病,是一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为1/100000~1/30000,致病基因携带者为1/90[1]。该病是极少数药物治疗有效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为13号染色体上的ATP7B基因突变引起铜代谢障碍,导致铜在机体各组织沉积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引起肝功能受损、Kayser-Fleischer(K-F)环阳性、神经系统受累、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表现[1,2]。肝豆状核变性相关基因突变种类复杂多样,临床症状、体征涉及多个系统、器官[3~6],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临床容易误诊及漏诊,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此病呈进行性发展,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致残甚至死亡,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愈率。该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不同临床类型患者的治疗方案是临床关心的热点问题。1特殊人群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任何年龄患者均可起病,年龄不能作为排除肝豆状核变性的依据[3,4]。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疾病,因此临床表现多样化。作为消化科及肝病科医生,应始终将其作为慢性肝病的鉴别诊断,尤其对于以下患者应高度怀疑此病[7]:(1)不明原因的肝病:任何年龄起病的ALT或AST升高,肝脾肿大,脂肪肝,任何病理表现符合慢性肝病的患者;(2)任何年龄起病的不明原因的神经系统疾病,行为或精神异常,伴或不伴有肝病;(3)有家族史的患者:尤其是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一级亲属;(4)某些已知原因的肝病,但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症状和体征。K-F环阴性不能除外肝豆状核变性。K-F环是肝豆状核变性特征性的表现,而非特异性的表现,其他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和新生儿胆汁淤积也可有K-F环阳性[8]。不同临床表型患者K-F环的阳性率不同[9,10],在肝型患者为44%~62%,神经型患者则高达95%,而在儿童肝型患者中,K-F环常常是阴性。眼的表现除K-F环外,还可有向日葵样白内障。K-F环及向日葵样白内障会随着治疗的改善或者肝移植而消失,但是它的消失与临床症状的缓解无关。在药物治疗患者中,这些体征消失后再次出现提示患者的依从性不好。通过单一的辅助检查包括肝活检不能明确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组织学表现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特点[11],包括单纯性脂肪肝、慢性肝炎、大结节性肝硬化,有时可看到肝细胞气球样变和Mallory小体。传统的组织学结果阴性也不能排除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超微结构改变在肝脏病理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脂肪变阶段的超微结构可见特异性的线粒体异常改变[12]。最典型的改变为线粒体内嵴空间增加伴嵴突顶部膨胀而呈现囊状改变。在有效的药物治疗后这些改变都是可逆的。超微结构的观察是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辅助性方法,然而该项检查对标本的处理要求较高,不易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开展。因此,单纯依靠肝脏病理学不能确诊该病。基因诊断较昂贵,在很多机构和医院不能常规开展。因此需联合评估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包括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的体检,肝病相关的实验室检特殊人群肝豆状核变性诊治进展*曹海霞综述,范建高审校【摘要】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早期诊断较难,容易漏诊。尽管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遗传代谢性疾病,但若能早期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治疗方案,治疗效果较佳,长期预后较好。妊娠、儿童、急性肝衰竭等特殊人群的治疗仍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治疗;急性肝衰竭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1.026WhatisspecialinpatientswithWilson’sdiseaseinchildrenandpregnantwomenCaoHaixia,FanJiangao.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XinhuaHospital,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Shanghai200092,China【Abstract】TheclinicalmanifestationsofWilson’sdiseaseappeartobevariableanditissometimesdifficulttodiagnoseatearlystage.Althoughitisageneticdisorderofcoppermetabolism,ifdiscoveredearly,eff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