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5年9月第25卷第5期UrologyandnephrologyFMS,脚2005,Vol.25N0.5周期性特发性水肿研究进展任红旗.综述胡伟新审校【摘要】周期性特发性水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并非单一机制所致。继续研究其发病机制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控制这种非炎性水肿综合征。【关键词】水肿〔中图分类号]R44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94(2005)05-0713-05周期性特发性水肿(cyclicidiopathicedema)是指病因不明以体重增加及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文献中也常冠以周期性水肿(cyclicalede-ma)、特发性水肿(idiopathicedema)、水钠储留综合征(fluidretentionsyndrom)及体位性水肿(orthostaticede-ma)等名称Ell。早在1955年Mach等首次报道周期性特发性水肿,但至今其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仍无长足进展。本文根据近年来文献综述有关本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一些进展。1临床表现本病常见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好发年龄常在50-40岁,很少见于月经初潮前和绝经后的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伴有非炎性眼睑、面部、双手及下肢水肿,特征为体位性液体漪留。常常因服用利尿剂、导泻药等后症状加重,出现明显水肿。此外,本病常伴有紧张、易激惹、头痛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也可合并消化不良、月经紊乱、肥胖和糖尿病等。Anand等[21报导85%的周期性特发性水肿患者常有较重的心理疾病一包括焦虑、抑郁症和疲劳等,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一包括心悸(74%)、体位性晕厥(24%)、尿频(10%)、过敏性肠综合征(100/0)。约半数以上的患者伴有消化不良,但不合并消化道溃疡。由于周期性特发性水肿患者多种功能性症状重叠,没有临床检查异常的客观证据,因而临床上常常难以诊断。一些学者认为每天体重变化大于1.4纯为诊断本病必备条件。Denning等[3l报道99例女性患者,每天体重变化在0一4.1纯之间,而且这些变化与月经周期无关。正常女性的体重变化和周期性特发性水肿患者的体重变化有时难以区分。因此,单独根据体重变化诊断周期性特发性水肿存在很大的缺陷。2诊断诊断周期性特发性水肿的是一个排它性诊断过程,必须排除引起水钠储留的已知病因如心脏、肝脏及肾脏等疾病以及药物性水肿后才能诊断本病。其中,药物引起的水肿发生率高,但常被人们忽略而疑似为本病。据文献报道,25例女性高血压患者(年龄在25一90岁间),其中80%患者服用钙通道阻滞剂,伴有钙通道阻滞剂依赖性水肿。药物引起的水肿一般不涉及面部及眼睑,且水肿形成的机制一般比较明确。血管舒张药直接或间接引起容量增多并且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一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扩张平滑肌及影响肾素的释放(或前肾素的合成)导致水钠储留。目前尚不清晰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引起水肿的机制,最可能的机制是甲基多巴及氯压吮等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儿茶酚胺释放增多,通过AT-II直接刺激口渴中枢、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非类固醇抗炎药物抑制肾脏前列腺素的合成,有些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如乙酞水杨酸,单倍剂量能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长达72小时,从而引起肾血流下降及水钠储留。但此类药物引起体重增加很轻(1一2吨),实际上没有任何临床意义。,作者单位:221002江苏,南京军区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5年9月第25卷第5期UrologyendnephrologyFMS.柳2005,Vol.25NO.51973年MCKendry[4〕推出一种诊断周期性特发,t水肿的评分系统,根据病史及体征进行评分。诊断特发性水肿要求评分)巧分,同时必须排除其它引起水肿的因素。多年以来,许多学者一直认为这项评分系统是诊断周期性特发性水肿较为精确的诊断标准。但是,由于近年来人们对肥胖、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提高,目前已明确肥胖及糖尿病患者的水肿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高胰岛素血症能够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增加远端肾小管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引起水钠漪留,导致水肿的形成。因此,McKen御诊断标准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修订。水负荷试验(Water一LoadingTest)和双室淋巴闪烁法(Two一CompartmentLymphoscintigraphy)是诊断周期性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