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二: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在《外科大成〃卷四〃白疕》中首次提出,中医病名称之为“白疕”。古代文献中亦记载了“干癣”、“白壳疮”、“疕风”、“蛇风”、“松皮癣”、“顽癣”、“风癣”等病名,这是根据其发病特点命名的。虽然本病古代命名与现代命名差异较大,但是所描述的症状及皮损均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银屑病。本病典型皮损是在红斑基础上附有银白色鳞屑,搔抓后有薄膜及露珠样的出血点。本病具有缠绵难愈、易于复发等特点,是由外感邪气与肌腠相搏而诱发。从古代到现在,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发病以“以血为主”的观点普遍得到了认同。现代大部分医家都认可以血辨证,辨为血热、血瘀及血燥三种证型,其中血热型银屑病最常见[1]。目前,西医对银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结论,临床治疗上也存在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价格贵等一系列缺点,与之相比,中医治疗银屑病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包括副作用小、治疗效果稳定、可以延长缓解期等特点。本研究对已发表的有关银屑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1.寻常型银屑病的病因病机1.1古代文献对寻常型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古代文献对银屑病的记载较多,隋代的《诸病源候论》[2]中对于银屑病进行了首次记载,该书中写到“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若其风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沈入深,为干癣也”。表明风、寒、湿三种外邪为银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该记录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唐、宋两代的医籍亦多取此种看法。唐代《外台秘要》[3]载:“病源干癣但有匡郭……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气血相搏所生”。亦述银屑病的发病是由风湿邪气侵袭肌肤,加之寒湿致局部气血瘀滞而发病。宋代《圣济总录》[4]认为“……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搏于气血,气血否涩……”。强调风、湿入侵人体,导致气血不通而发病。元代《严用和医学全书》[5]中有“肺毒热邪……生疮癣”。认为肺毒热邪可导致银屑病的发生,首先认识到热邪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并首次提出肺受邪气而发病。重视火(热)致病,也影响了对银屑病的病因认识。明《医学入门》中记载:“风癣即干癣,搔之则有白屑。”《普济方》[6]:“夫癣……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故风多于湿则为干癣。”认为干癣的病因是以风邪为主,夹以湿热,与宋代前注重寒湿不同。明代一些医籍中对干癣的病因,重视了人体内在的变化。如《外科正宗》[7]:“此等总皆血躁风毒客于肺脾二经”,认为癣的发病,是人体的血分变化(血燥、血热),导致外邪侵入,并且首次提出该病的发生与肺脾二经有密切关系。清代有关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外感风邪,内生血燥,如《医宗金鉴》[8]:“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有风邪客皮肤,亦有血燥难荣外”。《外科真诠〃白疕》[9]也继承了上述观点,认为:“白疕俗名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营所致”;一是内有血虚,外有燥邪,如《外科证治全书》[10]:“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症,多患于血虚体弱之人”。综上所述,历代中医文献有关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隋唐以前突出了外因的致病作用,并以风、寒、湿三邪为主。明清时期重视人体内在病理的变化,以血分变化为主,在血燥、血热、血虚的内在发病基础上,外感风邪,并与寒、湿、燥、毒邪等相兼致病。1.2近现代医家对寻常型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在历代医家对此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基础上,当代医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对本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更加详实的认识。赵炳南、朱仁康、金起凤三位名老中医强调“血分有热”是银屑病的主要发病原因,“血热”病机贯穿银屑病过程的始终。“血分有热”实际是由气分有热,郁久化毒,波及营血而成,与温病的“热入营血”不同。银屑病是由于素体血中蕴热,复感风热毒邪,或嗜食腥发动风之物,或情志内伤,而致两阳相合,内不能疏泄,燔灼血液,充斥体肤,发为白疕。日久则耗伤阴血。而致阴虚血燥,肌肤失养,后期经脉闭塞,血瘀阻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