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生成内化——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情境体验式教学诸暨市枫桥镇中周丽娟浙江诸暨311800所谓情境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客观、正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实践证明,情境体验式教学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的弊端,使学生通过体验生成知识,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达成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近年来,国内外教学界都非常推重能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一、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1.运用体验式教学是由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特点决定的。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学的主渠道,它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学。其中,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心理,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品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些情感目标,如单靠教师外在的说教和灌输往往收效甚微。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外在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为可能。正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教学提出的建议所说,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因而教材的编排更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了一系列的特定情境,设置了能反映代表性学生的感想、疑惑的个性化的问题,鼓励学生对教课书进行自主的解读和创新,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人本精神。同时,教材通过对相关知识的链接和补充,使学生扩大了知识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查找差距,弥补不足。因此,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体验生成知识,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生活的感悟,并进一步内化为正确的道德观念、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教育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2.运用体验式教学是由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的特定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对形象、直观的知识有强烈的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思维方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并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显而易见,作为外部条件的现存教学,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从根本上规划学生的认知过程。生活是学生自己的,认知过程自然也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认知也必然千差万别,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外部的经验只有通过个体内在的体验,才能真正实现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促使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转化为个体的“精神食粮”,外化为个体的实际行动。只有这样,也才能达成教育的目的。那么,怎样使学生通过体验感受个体经验,生成知识,并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呢?二、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体会1、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情境体验有效形式既是情境体验教学,设置高质量的教学情境就是第一要务,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需要,生活和思想等实际,抓往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诸如小品表演、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形式形象地再现事物的原形和过程,使学生通过对形象事物的实际感受,联系自己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从而在丰富而逼真的情境中使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1)小品表演。小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娱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通过小品表演,把学生感兴趣受困惑的现实问题摆出来,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正确面对在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如:在分析自信、自卑、自负三者区别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期终考试马上就要到了,小王、小张、小陈三位学生是好朋友,针对这次考试,三个人的情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