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2、理解诗意。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4、并背诵。5、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6、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揭题、解题(2分钟)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5、“之”的意思。2、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3、理解诗意(15分钟)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②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4、体会诗境(6分钟)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5、李白站在岸边,6、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7、远,8、心里会想些什么?9、借助插图,10、体会诗的意境。1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5、借助诗境,6、训练说写(14分钟)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2、往日,3、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4、学业上相互帮助,5、情投意合,6、感情深厚,7、此刻分别,8、不9、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10、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11、学们想象一下,12、他们的分别时,13、会说些什么,14、做些什么,15、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16、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17、先要有脚本,18、请同19、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20、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21、写一个脚本,22、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23、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24、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25、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26、表演后师生共同27、评议。28、根据表演效果,29、重新修改脚本。7、布置作业(1分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上,我并没有单纯地逐字逐句地讲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新课标也明确地指出了对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即可。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一定基础,完全可以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理解去解读诗的大意,所以我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古诗的学习,更应注重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体验。大家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心灵独白,那么诗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几个句子里,所包含的情与感,更是显得沉甸甸的。所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那时那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古诗是很具有一种韵律之美的,多读古诗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水平。小学是基础教育,多积累古诗是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基础的,小学生是记忆的最好时期,就更应该让他们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故事导入,初读故事,串联词语、诗文对照,潜心品读、适度拓展”来进行。在上课上,《伯牙绝弦》让学生说说你想到了什么?播放《烟花三月》顺势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