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诗歌教学浅谈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艺苑中的一株奇葩。选入小学课本的诗歌更是这精华中的精华。但是由于诗歌与我们小学生的生活时代隔得太远,因而诗歌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现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以读为本。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那如何让学生自己能主动的读诗歌呢?首先得选一些韵律感较强的,如《三字经》之类的。教学《三字经》时,孩子们那兴趣真的高:一个个摇头晃脑的读、同桌拍手读、找对手比赛读等。没过几天就有孩子说:我读懂了‘养不教,父之过’。我读懂了‘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其次就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个人自读、男女生分别读(男生一句,女生一句或者男生读半句,女生读半句等)、小组读、全班齐读、轻声读……一首古诗,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诗的乐趣,悟出诗歌的意境。这样学生虽然读了很多遍却不会感到累,而是越读学生的兴趣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数孩子都能熟读成诵。这样把朗读贯穿诗歌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诗歌教学的主体地位,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二、续编故事。诗歌虽然短小,可是它的意境却大。古诗《所见》中诗人用二十个字先写了小牧童的动态,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那是何等的散漫、放肆;接着又写了牧童的静态,屏住呼吸、放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那么的专注。孩子们通过对诗歌的诵读,他们各有各的对此首诗歌的理解,心里有好多想说的。于是我说: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通过看图和读诗已经弄明白了,可是故事还没有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聪明的你展开自己合理的想象,继续编下去吧!孩子们很快就动手写起来有的孩子说牧童回家拿了网来把蝉捉住了,有的说牧童爬树快要捉住蝉时蝉却飞了,还有的说牧童捉住蝉后又把它放了……三、诗配画。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有时候让孩子们动手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画画的形式画出来。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清新的小品。诗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句句富有情意,句句如画。在教学时让孩子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后,自己感悟诗歌的意境并画出了,给诗歌配画。有的孩子在没有画画前,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大意说出来,可是当他们画画后,他们不仅会说而且说得很好。他们不是说诗句的大意,而是说自己画的内容。那兴趣就高了。总之,古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引导孩子们走进诗歌的王国,好好的享受这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龙正中心小学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