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酸奶》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材简介: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里的2课,属于生命世界里的微生物这一内容体系。教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采用往煮好了的鲜牛奶里加入酸奶的方法(酸奶里含有乳酸菌),让鲜牛奶发酵成酸奶。这部分内容可以是课前做好酸奶课上带来品尝,也可以在课堂上当场做酸奶,在这里采用的是后面一种方法。第二部分,是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在这里,让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并知道鲜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有些细菌对人类有用,另一方面有些细菌又对人类有害。第三部分,是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有哪些。第四部分,是了解病菌是如何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的,以及还有哪些传播途径。教学的主体活动就是让孩子们经历做酸奶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从而消除孩子们头脑中已有的一些错误认识。二、教学目标:•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能够画出自己做酸奶的心情曲线并与同伴交流;•能够收集有关细菌、病毒的资料并参与讨论。•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发酵而成的;•知道细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认识到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了解病菌的一些传播途径。•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三、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四、教学过程:(一)自己动手做酸奶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供给学生每组一份空的酸奶瓶,让学生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他们会有所发现)3.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①教师为学生提供煮好的鲜牛奶若干。(具体是:在电饭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并将煮好的鲜牛奶分发给每个小组)②学生自带消毒过的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一烫)③待牛奶冷却到35°C-40°C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④保温几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2)学生自己制作酸奶。①测一测:我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②教师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③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要存放太久。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④学生交流自己做酸奶的感受,并画好心情曲线。(在坐标横轴方向上设立几个时间段,让孩子们在竖轴方向上画出做酸奶前后的感受,即画出我的心情曲线,等孩子们的酸奶完全做成了再找一个时间交流他们的感受)【评析】做酸奶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在这里要创设条件,尽量满足每一个孩子的愿望,让他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做。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在做的时候,让孩子们自己控制好温度以及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控制”是科学课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也是科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这里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控制是有必要的。让他们绘制做酸奶的心情曲线,将活动延续到课后,关注做酸奶时的情感波动,画心情用在这里是一种新颖的过程评价的方法。(二)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1.谈活: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强调:(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C-40°C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2.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3.学生思考回答,引出酸奶中的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5.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上的资料--细菌和酸奶。6.教师小结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评析】在这里,要让孩子们认识到细菌对人类有功也有过,自然界的腐生细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