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理念,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其相关思想时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在现代教育中,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有:认知方面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和认识结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能力方面的差异,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才能差异等。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不因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取长补短,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各种人才,这是教学与学生差异之间的本质联系,也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内涵。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策略的设计和施行,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材施教就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哪些?如何施教?1、男女性别差异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确存在着差异,女生在生理发展上较男生一般早熟一、二年,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时,女生的语言能力和机械识记能力一般优于男生,再加上本身学习的内容中抽象思维的成分比较少,所以此时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男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机械识记成份减少,相应地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男生的优势开始发展。所以,教师应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2、年龄差异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要顺次经历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18-24个月):婴儿只能注意他自己的感觉,因为身体产生的各种新奇感受而惊奇。他们就像一个小科学家一样,通过叫喊、倾听、敲打、尝试所有新鲜事物活动来探索这个世界。前操运演作阶段(18-24个月至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可以接受图像、文字和简单概念,但是他们不能进行变化,不能对它们进行操作。就好像他们拥有了思维的工具,但是还不知道如何实用这些工具。比方说,在算数里,他们还不知道2x3和3x2是一样的。具体运演运阶段(7岁至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掌握了制作符号、物体的能力,不过这些对象必须是具体的——对他们来说,抽象的概念和操作还是个难题。形式运演阶段(12岁以上):从此开始,儿童能够思考抽象的概念。这时候,他们开始明白像未来、价值、正义这些抽象的概念。也差不多从这时候,他们的思维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因年龄特征而教。3、能力差异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等等。故我们应因学生能力的差异而教。4、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的性格差异,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待现实的态度上,表现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中。如有的学生大公无私,有的学生自私自利;有的学生勤俭朴素,有的铺张浪费,有的学生诚实、勇敢、守纪律,有的学生胆小怕事,生活散漫,表里不一;有的学生粗暴蛮横,有的学生消极沮丧,有的学生意志坚强,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有的学生优柔寡断,缺乏前进的勇气。在兴趣方面,有的对数学感兴趣,有的对制作模型、玩具感兴趣,有的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如跑跳或体操运动等。差异各有千秋,教法各有不同。尊重学生的差异,切不可厚此薄彼,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无类,人人都应得到公平的教育。(二)、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