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故乡》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故乡》是人教版初四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是继第二册《社戏》后的第二篇鲁迅小说,本课教材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来看,应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中,本课教材应完成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教材和在本单元中鲁迅的另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所反映出来的共同的反封建的主题,以及理解和掌握它和本单元中另一篇讲读课文《有的人》所采用的相同的对比写作手法。针对以上分析,设计了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3.教学重点、难点①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教材第二部分"我"回忆少年闰土的几段(第12~30段),与闰土重逢的部分(第54~77段)是重点,而重逢一节以及杨二嫂来访的第39~52段也是重点。②第二部分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第86~88段)是难点。二、教法分析根据本课教材篇幅长,难度大的特点指导学生预习。根据小说特点(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找出小说中描写的主要人物,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体会对故乡前后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自己去读小说。处理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小说中的难点,并非重点,侧重教师简要讲述,带过即可,小说中的重点不难理解,侧重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分析为主,小说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教师应把讲述与启发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三、学法指导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这种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通过人物性格的归纳,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思维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故乡画面上画上合适的人物,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这种研讨式的学习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学生也才会逐步感悟到文学艺术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板书: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呐喊》的小说是哪一篇?(明确:《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指导学生读预习提示)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与我们学过的前一篇小说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写法。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同时为学习本课做背景知识的铺垫。)2.出示目标(出示写有三个教学目标的投影片)3.整体感知课文根据课前预习,检查完成以下几项任务的情况。①会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②能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明确:闰土、杨二嫂。(设计意图:扫清语言障碍,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初步了解作者的意图。)4.对教材深入分析问题一:这两个人物20年前和20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几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在书上画出来。重点阅读第二部分。20年前的闰土:12~15、18、23~26、30自然段。20年后的闰土:59、60、62、64、66、71、72自然段。20年前、后的杨二嫂:38~51自然段。教师出示投影片,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勤劳、勇敢的小英雄。中年闰土: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