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生:《一面》教学设计作者简介阿累,原名朱一苇,1909年生,江苏涟水人。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预习课文,整体感知本文是什么文体?──写人的记叙文(回忆性散文)“一面”是什么意思?──和鲁迅先生所见的一面。主要人物是谁?A“我”B鲁迅C内山D鲁迅和内山E鲁迅、内山和我答案:B。本文旨在表现鲁迅什么品质?A对进步青年的热切关怀B慷慨大方,乐善好施的性格C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答案:A。指出本文要素: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地点──上海,内山书店;“我”的身份──英商汽车公司卖票的;事件的起因──接班需等半小时,天下雨,便到内山书店躲一躲,顺便歇一歇。本文分“叙事”“议论”两部分,请指出“叙事”部分的起止──开头……“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跟随作者“参观考察”内山书店内山书店在什么地方?──在上海北四川路。老板是谁?哪国人?──老板是内山完造;日本人。他和鲁迅是什么关系?──他是鲁迅的朋友。从文中搜索内山老板下列信息:身材:矮小而结实。思想倾向:同情中国。作者对他的态度:总是带着敬爱和感激。介绍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岗山人,20多岁来到中国,起初在上海贩卖药品,兼售书籍,后开设了内山书店。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过从甚密。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抗战胜利后,内山回到东京,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1959年9月,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脑溢血去世。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提供图片:鲁迅与内山完造;内山书店朗读: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这几句景物描写衬托什么?──用门外、店里的凄冷衬托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的鲁迅的热情关怀。作者描写了内山书店的三个“镜头”:书店全景:→书店一角近景→一本书特写。书店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书店一角的近景:书店的南面是:──一排社会科学杂书北面呢?──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一本书的特写:──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赫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很鲜明的意思。表现作者对鲁迅的崇敬和看到鲁迅译著时的兴奋心情。提示:“像得到了保证似的”与此相同。介绍《毁灭》和《铁流》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鲁迅认为“这两部小说,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所谓‘美文’,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影”。鲁迅甚至说,他爱《毁灭》,“就像亲生的儿子一般”,并说“实在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纪念碑的小说”。鲁迅把这类作品看作是战斗的无产阶级渴望的精神食粮。因此他一方面鼓励曹靖华翻译《铁流》,一方面“经过不少艰难”亲自翻译《毁灭》,并且自费印刷出版。阅读作者与内山老板对话一段,说说内山老板经营书店有什么特点──殷勤,热情,会做生意,推销有术。“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西装同胞”指什么人?──指旧上海那些有钱有势的中国人。他们常穿西装,故此称呼。“窘”是什么意思?──心中感到不自在,难为情。“我”为什么“窘”?──一是平常被“西装同胞”看不起,现在却受到优待;二是问了书价却买不起。因此而“窘”。“我”说书“贵了”,是真的贵吗?请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并不是书贵,而是“我”太穷了,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