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童趣》学案人教实验五四制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童趣》二.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3.培养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三.教学重、难点:1.培养文言文语感。2.主动积累词汇、语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四.知识分析:《童趣》1.作者介绍: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2.正音解词: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ng)然大物蛤蟆(háma)3.读好停顿,注意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作/青云白鹤/观。(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7)蹲其身,使/与台齐。(8)见/二虫斗草间。(9)盖/一癞虾蟆。4.揣摩下列句子所表现出来的心情。(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眼前出现想象中的画面之后的惊喜。)(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看得出神,陶醉其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之奇观,能不为之怡然称快?)(4)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蛤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蛤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捕之归案,以鞭打之,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5.本文主旨: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典型例题及分析】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空,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沦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1.“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是句式。2.解释下列词句。(1)天籁人籁(2)合同而化(3)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3.选文第一段“写亭”,侧重于什么?为什么?4.选文第二段侧重写“声响”,具体有哪些?这与“特异”有何联系?答案:1.判断。2.(1)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2)合在一起。化,融合。(3)没想到观赏瀑布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3.亭与瀑的关系;为下文写声音服务。4.有“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等,观瀑之中有这些声响,全在于地点的特殊,“亭之功大矣”。分析:古汉语的表达习惯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在句式上多表现为语序的变化。如定语后置、主谓倒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也有的表现在表述的方式上,第1题“即飞泉亭也”在翻译时要带上一个“是”字,表判断,即“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格式为“……者,……也”、“……者也”、“……也”等。第2题可先分析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然后再解释整个词句,第3题,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