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轮复习教学设计王乐增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这个专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本专题是在复习了个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上比较基础,使学生由简入难的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本专题的重点是:1.种群的特征。2.种群数量的变化。难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能力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三、设计思路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复习本专题知识,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易混的概念的比较,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再利用典型实例,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总结规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典型例题,迁移应用,当堂消化吸收,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资料,引导学生复习课本,逐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评价以及让其他学生指正补充,真正的理解基础知识。四、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学会分析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2、通过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观念。3、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五、教学流程(一)回忆总结、夯实基础【课件投影】快速阅读课本P5963,记忆并理解以下问题:1、种群的概念?2、什么叫种群密度?它的估算方法有哪几种?适用范围分别是什么?3、种群有哪些数量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4、什么叫年龄组成?有哪三种类型?各有何特点?5、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哪几种?举例说明。(设计意图:对于种群的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基本概念比较简单,通过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本,回顾本部分的基础知识。)(简要实录: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并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总结以上五个简单的问题,快速的回顾,梳理本专题的基础知识。)(二)复习检测、考点探究【课件投影】1、什么是种群?以下描述是种群的是?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草。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暨豚。3.一个蜂巢中所有的雄蜂(设计意图:种群的定义是一个比较基础也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种群和群落的复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种群的判断,所以通过列举几个常见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学会判断。)(简要实录: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以对种群的定义进行简单的记忆,让学生判断三个例子对种群的定义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在判断过程中,第一个例子不能确定的是同种生物,认为草是同种生物,所以判断错误,第三个例子不能确定是的是所有个体,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