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明二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阶段(1)考试高二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分)1.右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3.下列对于西周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周朝确立的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王室B.奴隶主驱使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C.有才干的平民可被授予官职D.宗法制确立了经济、政治的分配与继承制度4.“(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楚国分封了陈国B.楚庄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C.赵国分封了韩国D.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5.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筑,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__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A.皇帝B.太尉C.丞相D.御史大夫6.《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官僚集团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下列说法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科举制度创建于唐朝B.科举制度是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C.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作用有限D.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27.《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8.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时”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9.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③分封制取代郡县制④思想文化控制严密⑤小农经济开始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10.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D.男耕女织,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11.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12.诗句“玉腕竹弓弹吉贝(棉花),石灰荖(lǎo)叶送槟榔。泉南风物良不恶,只欠龙津稻子香。”(福建泉州诗人林凤《泉南风俗》)其创作不可能早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13.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百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314.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