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地炼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2————————————————————————————————作者:————————————————————————————————日期:32017年中国地炼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过去几年里我国炼油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地方炼厂在有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迅速崛起,成为我国炼油市场一股重要的力量。当前我国炼油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政策松绑、原油供应充裕使得地炼企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产能过剩、油品升级、环保标准提升等因素也使得地炼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地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大,发债主体多。我们将从行业的角度对地炼企业的生存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同时我们也将从装置规模、运行效率、财务数据等角度对地炼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比较。一、地炼行业发展历程地炼主要是指除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其他大型央企(中国化工、中化集团)之外的地方炼油企业。地炼的初始资本为民营资本或地方国资。地炼企业的萌芽源于国内油田大开发。在计划经济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轮油田开发热潮,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陆续投产。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导致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为了对地方政府、失地农民进行经济补偿,通常情况下油田会拿出一部分原油给地方政府或农村集体所有的小炼油厂。由此,我国地炼开始萌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炼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成品油需求快速增长,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地炼企业规模快速扩大,对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形成了很好的补充。九十年代末,经过清理整顿,大多数地炼企业炼油规模在30-50万吨/年,并且配套了热电、气分、聚丙烯等项目,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加工能力,竞争力有所提高。但原料供应不足、4国家政策限制成为地炼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对重交沥青的需求旺盛,稠油供应充裕,且不受原油指标限制。这是一个中石油、中石化不愿涉足的“微利”市场。地炼企业抓住机遇,开始生产重交沥青。由于技术不断改进,地炼企业逐渐形成了以加工重质高硫原油、燃料油为主,以延迟焦化装置和重油催化裂化为龙头的工艺路线,生产规模上升至100万吨/年以上。目前我国共有地炼企业约80多家,其中山东地区有地炼企业约40多家。地炼企业合计炼油能力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1/3。地炼企业在市场和政策的夹缝中一路发展至今。目前,国家逐渐放开原油进口权,地炼企业原料供应不足的瓶颈逐渐消除,地炼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成品油供应日益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地炼企业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地炼企业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二、地炼企业面临的“机遇”1、政策松绑,原油进口权适度放开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行业研究报告通知》,放松对原油资源的管制,独立炼厂首次获得在原油市场采购原油的“准入证”。2015年下半年,政府允许符合条件的地炼企业申请原油进口权。地炼企业的原料瓶颈被打破。2016年底,有12家地炼获批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资质。2017年,有19家地炼获批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资质。进口原油使用权”和“原油进口权”的逐步放开,使得符合条件的地炼企业摆脱了“吃不饱”原油的局面。过去原油进口被三大石油公司所垄断,导致地炼企业只能加工品质较差、出油率较低的重油或燃料油,整体开工率、经济效益偏低。随着原油进口权的放开,地炼企业长期受原材料供应“量”、“质”双重掣肘的情况有所缓解。2016年地炼平均开工率大幅上涨至51.8%。与此同时,以“两桶油”为代表的主营炼厂开工率下降至82.9%。与主营炼厂相比,地炼的竞争力在不断加强。2011-2016年我国炼油企业开工率5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山东是国内地炼产能最集中的地区,从目前的情况看,山东地炼企业的开工情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上半年山东地区炼油厂平均开工率已上升至60%,部分地炼生产装置满负荷运转。2013-2017年山东省地炼开工率/周6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原油进口权开放,地炼行业出现分化。政府在审批原油进口配额时规定相关企业需要淘汰一定规模的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