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作者认为,民主与独裁本质上没有区别,在一个典型的群体中(完全组织化群体,思想和情感都表现出同一个明确的方向),领袖往往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权威甚至超过了古代的君主。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自由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是一种精神负担,他们要为自己的抉择承担责任和风险,结果因此而无所适从;而奴役,对于他们,恰恰是一种精神解脱。因为在集体的正义名义下,不需自作主张,无需承担道义责任,反而精神轻松自若。创造和领导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精英而不是群众。群众的作用在于加速摧毁一个破败的文明,便于新文明的重建。一个由群体统治的国家注定是无序的。一个有序的社会需要复杂的典章制度,需要从原始本能状态进入能未雨绸缪的理性状态。本书的核心思想,这套理论用在群体身上时,不能照搬理论,而是要根据群体的实际反应,即时做出相应调整。第一卷:群体心理人们在智力上差异最大,但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当个人组成群体时,个人的智力便无法在群体中得到体现,表现出来的是所有人共有的一些道德情感特质(民族性)。同时,因为他们组成了一个团体,一些新的特征随之产生。第一,由于从众心理,群体之间的情绪传染性强,导致群体易于接受暗示、易受煽动,理性不足。第二,由于人多势众、法不责众等等原因,使个人的道德约束消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从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丝毫没有顾忌。群体的智商低于正常的理性人,但是其激发的精神力量却远远超过理性状态。因此,主要看如何引导,他们可能会变成暴民,也可能成为一群勇士。群体特征:1、易受刺激---易变、易怒=易受暗示:群体的组成者本就是出于某种目的而聚集在一起,因此他们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倾向性(自我暗示),再加上相互的传染(每个个体都期望被关注)更会刺激情绪,因此群体极其容易被鼓动。换句话说,如果煽动者的出发点与群体的出发点相悖,那群体也是极难被鼓动的。2、群体的谬误(易轻信):主要是从众心理(主动,自我暗示,倾向于接受)以及群体的排外性(被动服从,暴力打压异己,不得不接受),导致一个人的谬误被一群人接受。3、群体的偏执:主要由于群体的倾向性极强,群体对于问题的认识往往也较为极端,而且极端情况下会进入宗教狂热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群体情绪持续亢奋,容易被极端的情感打动。4、群体的狂暴、专横:情绪易激动,立场明确,倾向性强,而且不用承担责任,自然会狂暴。暴力镇压意见相左者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类似于清除异教徒。5、群体的保守:群体的破坏实际上只是一种短暂的现象,暴乱过后,群体会对混乱感到厌倦、不知所措,从而继续屈从于等级制。客观上讲,这种群体革命的归宿也还是独裁,历史传统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另一方面,群体对于一切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况的新事物,本能上是排斥的、带着恐惧的,设想一下,除非当前生存现状极度堪忧,否则谁愿意抛弃安稳的生活选择去闹事。6、群体的道德:群体的精神能量强大,只是如何引导的问题。从外部来看,由于立场不同,对这一群体而言的道德,可能对于其他群体就是非道德。某种程度而言,如果群体中的人都斤斤计较起自己的利益,那这个星球上可能根本就不会存在文明了。群体的观念:在群体之中,民族的传统观念决定了群体的基本观念,任何外来观念都很难立刻对其进行改变。把一种观念从群众头脑中根除需要很长时间,同样,让观念在群众的头脑中扎根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群体的观念存在滞后性,总是落后于博学之士和哲学家们好几代。而一种观念必须先经过改造,变得通俗化之后,才能在群体中产生影响。与常识不相符,观念的正确性在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并非决定性因素,许多观念如宗教、民主、社会主义本身就经不住推敲。有意思的是,常常是越偏激的观念信众越多。群体的理性、想象力:本能(无意识)在人类的所有行为中作用巨大,而理性不过是人类进化中较晚才具有的属性,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更看重事物表像,忽略其内在联系,并轻易进行类比。群体更依赖于感觉(想象力),而非逻辑。滔滔不绝的长篇论证,还不如几句能够对它试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