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材即“在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实际和特点而编写的教材。如乡土文学、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通常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编写,内容主要是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文物史料、生产状况、文化设施、物产交通、内外贸易以及工农业发展的新成就等。有利于教学紧密联系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树立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思想。”乡土教材只是专家的一厢情愿?http://www.sina.com.cn2005年10月27日05:07中国青年报事实上,教材的编写者们也是带着镣铐在跳舞。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他们通常是在一些民间组织的支持下,带着项目去编教材。从目前已经编写完成的七八份教材来看,有环保组织背景的侧重于湿地保护等环保教育;有国际扶贫组织背景的侧重于通过学生带动社区发展;有国际文化保护组织背景的则侧重于保护当地特有的民俗、民族文化⋯⋯因此,不少实践者对自己的教材是否真正符合当地需求也拿不准。杨东平也认为,基础教育应该立足本土,来源生活,如果只是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和统一,将成为缺乏生活联系的无根教育,“民间参与乡土教材的编写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讨论,关键在于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教育探索”。钱理群:如何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课题:如何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2003年11月20日09:24?来源:[中国青年报]?日前,钱理群、戴明贤、封孝伦等主持编写的《贵州读本》一书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该书的前言中,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当远离自己生长的土地,远走他乡与异国,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时,青年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对厮守在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更是人自身的存在危机”。出于这样的忧虑,该书编者呼吁:“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乡土教材编写与使用研讨会现场录音整理2005年10月21日根据我们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目前国内乡土教材的编写大概有四个切入角度:第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切入。我们注意到从这方面切入乡土教材的比较多,这可能是因为环境教育已经得到比较多的重视,开始纳入学校的教学课程,教育部门有专门推进环境教育的机构和人员。从这一角度切入比较容易与现有教学体系衔接。第二、从扶贫的角度切入。这主要是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国际扶贫组织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多,他们和地方教育部门、地方大学合作,从教育脱贫的思路出发,把乡土教育的理念融入教材。第三、从社区发展的角度切入。这方面现在比较典型的是云南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和贵州高地研究所。主要是通过把学校作为社区建设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和社区其他成员共同参与,把学校变成儿童和社区居民进行自我教育的地方。这种通过社区建设把学校教育和社区发展结合起来的方式比较有特色。第四、从多元文化保护的角度切入。做这个工作的主要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国际文化保护组织,另一种是完全从当地出发的,对本民族和本地域特殊文化有兴趣的教育界人士和民间人士,完全出于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热爱而做了自下而上的努力。杨东平:大家之所以都投入到共同的事业中一方面是当前的教育改革到了这么一个阶段,要追求更好的品质,探索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我们目前面对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把教育真正的活力和生命力全部都抹杀了,学生成了分数和考试的奴隶,整个教育都发生了很严重的变质,这引起了上下高度的重视。应试教育从80年代到现在,愈演愈烈,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成为主导,教育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城市化、国际化、西方化。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内涵变质了,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独特的教育越来越模糊了。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和不同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但这些都在慢慢地消失。最典型的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双语教育,包括在蒙古族地区,这种民族文化越来越消失退化。藏族地区文化独立性比较强,所以还...